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指揮大師 卡拉揚的中華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7]
放大圖片

文:周光蓁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圖:由周光蓁及環球唱片提供

今年的4月5日是上世紀下半頁雄霸古典樂壇的指揮巨擘卡拉揚的百歲冥壽。柏林、維也納、巴黎、倫敦、瑞士洛桑等地樂團都舉辦紀念音樂會,又或發行影音特輯,緬懷這位「大師中的大師」。廣大華人愛樂者以文章、網誌紀念之際,有多少人還記得卡氏在中華土地上走過的足跡?

毋庸置疑,卡拉揚留下來的藝術遺產對古典音樂界一直起著巨大甚至指導作用,至今未息。從五十年代中出掌柏林愛樂終生指揮至1989年辭世的三十多年,他在樂團出訪、錄音、擴大曲目、歌劇設計、培育新進等方面,都樹立出新的標準。以其完美主義式的無限追求,加上天生德意志的嚴謹自律,卡氏把古典音樂「提高、普及」這個老大難化解之餘,更締造出「卡拉揚-柏林愛樂」這個質量最高保證的金漆招牌,把古典音樂帶進全球尋常百姓家,甚至包括七十年代正處於水深火熱文革結束前後的神州大地。

造訪京城

 據已故中國指揮元老李德倫生前憶述,他領導中央樂團文革後在北京首次演出貝多芬《命運》交響曲,所參照的正是卡拉揚的版本,取其「勇往直前、朝氣蓬勃」的藝術意境。

 這場備受國際關注的音樂會演出時為1977年春。萬萬想不到,兩年後卡拉揚帶著柏林愛樂全體來到北京,演出三場音樂會,其中一場還在設有六千座位的北京體育館,把世界古典音樂至尊和中國老百姓拉至零距離。

 這個場館其實幾個月前已有波士頓交響樂團演出過,指揮是卡氏的門生小澤征爾。但卡拉揚以其一貫的嚴謹,先派來一隊音響專家組作實地考察。結果按專家建議在館內加設音響反射板。全團抵京後,卡氏讓他的助理指揮中央樂團,聽後稱讚演奏紀律良好(原話:「very good discipline」),遂邀請部分弦樂、管樂共二十位樂師和柏林愛樂一道演出貝多芬第七交響曲、穆索斯基《畫展》等。據有份參加演出的女大提琴家司徒志文回憶,與當時全男班的柏林樂團演出可是個罕有的經驗。

惜憾《圖蘭朵》

 但卡拉揚這一生中唯一一次的神州之旅不能說是愉快的,主要是因為在北京機場停機坪上發生不幸意外,舷梯斷裂摔傷了雙簧管首席Lothar Koch和一位大提琴樂師,卡氏情緒備受困擾。而他提出關於在故宮上演普契尼著名歌劇《圖蘭朵》的構思,亦未引起有關方面興趣,未免有點兒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覺。但他沒有因此而放棄,更揚言到北京演出《圖蘭朵》和到埃及演出《亞依達》是他的兩大願望。數年後他聯絡中國駐奧地利大使王殊,把關於《圖》劇的音像資料代轉中央。事情醞釀一年多,綠燈終於開啟,可惜卡氏的健康卻亮起紅燈,不久便撒手人寰,與還未完成《圖蘭朵》的作曲家同嘆出一句「時不與我耶」。

收一個中國徒弟

 其實卡拉揚1979年歷史性訪華前二十年,風華正茂的他就已帶同維也納愛樂樂團在香港作首演。日期是1959年10月25日,地點是銅鑼灣利舞臺,於晚上9時開演。首部演出作品為長達近四十分鐘的貝多芬第七交響曲,中英傳媒還特別聲明遲到者只能在全曲演完後才可進場。演出可謂震撼香港音樂界,英文樂評人更自言不夠資格評論如此高質演奏水平,亦有評論稱演出為香港音樂史上之最。110人樂團擁擠在改建的舞台上,是音樂會唯一備受批評之處,因而催生大會堂音樂廳在1962年的落成,間接開啟了香港音樂藝術的新紀元。至於台灣則可謂和卡拉揚擦身而過。他原有計劃在1988年到訪演出兩場,可惜中介公司開天殺價,台方只能作罷。一年後卡氏病歿,成為永遠的遺憾。

 卡拉揚和中國的緣份最直接的,是收納原籍上海的指揮湯沐海為他的門生。湯氏學成後曾於八十年代中來港指揮香港管弦樂團演出大型管弦作品《天方夜譚》,終章變速全奏的一段極有卡氏風範,令人至今難忘。可見音樂無國界,卡拉揚在古老中華國度亦有傳人。

在紀念特輯中與大師相遇

 上文提到卡氏到訪北京、香港都沒有留下錄音記錄。但可通過他和樂團在出訪前夕的錄音作參考,領會樂隊當時的聲音。抵京前一個月,卡拉揚和柏林愛樂灌錄了貝多芬《三重奏協奏曲》,其中擔任大提琴獨奏的是華籍演奏家馬友友,這是卡拉揚和中國音樂家合作錄音的首次。這個錄音收錄在今年紀念卡氏百歲的特輯內(DG 477-7572)。至於在港演出則可參考卡氏和維也納愛樂在出發亞洲之旅前為Decca錄音的《貝七》,相信聲音和演繹不中亦不遠矣。

 最後一提近日出台的紀念卡拉場傳奇一生的紀錄片DVD (DG 073-4392)。九十多分鐘的影片包括不少從未播放過的片段,其中有不少名人罕有地開金口讚頌(例如前西德首相舒密特)、批評(例如著名女中音Ludwig)等。最重要的當然是卡氏本人對音樂、歷史等的現身說法和排演情景,其中關於他的納粹黨員身份一段最為珍貴。影片亦播出納粹德國期間卡氏以一束長髮指揮華格納序曲,還有還未成名、沒有鬍子的巴伐洛堤的唱腔,亦有卡氏彈鋼琴和小提琴大師曼紐軒的二重奏(雖然只有幾個小節),以及他的夫人和兩位女兒的深情回憶。

 但欠奉的是令卡氏和柏林愛樂在八十年代交惡的女單簧管演奏家米亞(Sabine Meyer)。也許是米氏本人不欲出鏡陳述往事吧?但樂團成員卻直言卡氏晚年的「危機由他的脊椎骨和米亞」開始。

 俗語云:樹大招風。更何況卡拉揚是棵參天大樹。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執著,以及身處的年代,注定了他的爭議與成就。

DG(Deutsche Grammophon)卡拉揚紀念特輯 : www.deutschegrammophon.com/herbertvonkarajan

卡拉揚官方網站:www.karajan.org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