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4月27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遊.藝.園:地球人的展覽需要火星人嗎?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4-27]
放大圖片

文:阿積

——編按:西九的M+最需要甚麼?大概是出色的策展文化。

 英國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正舉行前所未有的展覽「火星地球人博物館」(The Martian Museum of Terrestrial Art),透過「火星人類學家」的觀點闡述他們初遇人類當代藝術時的理解。

 博物館佈置如同讓人置身太空館,卻沒有太空館般黑暗,而籠罩著一般藝術館柔和的光線。展覽展出從六十年代起115名藝術家,包括達明安.赫斯特、安迪.沃荷、蔡國強等在內的150件作品,主要是混合媒體的立體和平面概念藝術品。

 逛完兩層的展覽約花了四小時。展品都出色獨到,策展人的眼光和品味不容置疑。展覽的文字描述和音像導覽以幽默的態度說著「火星人」對地球藝術的見解,可見博物館展出概念藝術品之餘,本身也企圖成為概念藝術品,嶄新的策展概念帶著概念藝術打破傳統的理想精神與憧憬。

 建立博物館的「火星人」視地球藝術為有實際用途的物品,有系統地把它們分為五大類。其中「族系與血統」部分突出藝術史的文化傳承和突破,如美國藝術家謝麗.利文的「噴泉(佛祖)」(1996)就是對馬塞爾.杜尚的「噴泉」(1917)的重新演繹和膜拜。

 其他部分「魔法與信仰」、「儀式」和「通訊」展出了很多對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作出直接批判的藝術品。最深刻的是美國藝術家杰佛瑞.瓦蘭斯的「文化領帶」(1979)。瓦蘭斯陳列著向不同世界大小國家首腦交換領帶來建立友誼的書信和手信,展現不同國家對外界的態度。有些國家友善地跟瓦蘭斯交換了領帶,有些沒有領帶文化的便給他寄回本土民族衣飾,有些則不願意交換。瓦蘭斯以此也向我們展現他身為美國人在媒體影響下對外界片面的了解,讓我們體會到甚麼國家在七十和八十年代主導世界傳媒。羅德西亞(現辛巴威共和國)的總統於瓦蘭斯寄信前大概半年已經去世,藉此可見傳媒不會多報道在世界政治經濟舞台上沒有影響力或者處於弱勢的國家;而不願意接受領帶的國家很多都是西方強勢國家如英國、美國和法國。二十年多後的今天大概還是如此。

 另有一間堆著「不明物品」木箱子的密室,還有一些貼上寫著「火星話」附加英語翻譯的展品給放在玻璃箱子裡。可是其房間對觀賞者卻沒有啟發作用,好像只是策展的地球人在想「火星人」一定需要有一點不明白的東西而去刻意建立一間「實驗室」。

 策展人曾說,希望透過類似西方人類學家初次闡述非西方藝術時有限的觀念去非尋常地解釋當代藝術,從而容許對當代藝術的新闡述。其實展覽不過是地球人想像自己是火星人,所謂的火星人分類方式到底不過是地球人的分類方式。故意給藝術品不直接明確的解釋可能是沒有需要的,如展覽其實不用隱晦含糊地說沃荷的「毛澤東」中的毛是「神話中的人物」,真是要解釋,直接說他是中國過去的元首不是就可以了嗎? 其實以火星人為主題,可能反而是多此一舉。

 大概展覽就如英國《泰晤士報》的祖安娜.琵蔓般的評論所言:「如果你不深入地思索展覽背後的知識型理論,這個展覽是可以讓你笑一笑的。」

 雖然是次展覽的主題有點牽強,卻是一個勇敢的舉動。展期即日至5月18日。

巴比肯網址:http://www.barbican.org.uk/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