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人生的起跑線人人不同,而時代與社會又限制了年輕人的前路,初生之犢如何前進,這是一個自己找答案的年代。
吳小彬
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腳步,伴隨著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在世界東方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發生著滄桑巨變的不僅僅是城鄉面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主體—那些出生於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的人,也在忙碌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如今,白霜已經爬上他們的鬢角,他們的身姿也不再挺拔。在他們漸漸老去的時候,他們的子女,也即通常稱為八十後的一代,臉上閃耀著春光般的笑容,在大江南北,在校園裡,在相互的嬉鬧間,在「追星」、考研、求職或電子遊戲的轟鳴聲中成長起來。
觀念的差異
有時想,現在的年輕人真是幸福啊,他們趕上了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物質的繁榮自不必說,文化、社會和精神領域也要比父輩當年的遭際自由和開放得多。所以,他們的觀念和對生活的態度與上一代差異很大。
人力資源開發網發佈的《中國企業員工敬業指數》顯示,「與其他年齡段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輕人最不敬業」。這條信息在網上引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人們發現,八十後的人經常會在四五十歲的人眼中顯得「心浮氣躁」。而事實存在的頻繁跳槽狀況,也容易讓人把八十後與「不敬業」聯想到一起。可許多八十後卻說:「跳槽,體現了我們的個人奮鬥,說明我們不安現狀,也強調了我們對自我價值的尊重」。
「說真的,如果能選擇,我不會考慮獨生子女」—這話是一位五十後人、湖南省某廳局下屬公司經理張先生說的。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他的公司一邊有國營壟斷的特殊性,一邊還有市場的靈活性,因此薪酬豐厚,成為不少年輕人和家長心儀的好單位。張經理的員工都是「塞進來的」、「有背景的」。他說,在他全部四十多名員工中,獨生子女有十二名。
張經理坦陳:「在我看來,八十後人有以下特點:首先,他們確實有個人奮鬥的理想,並願意付出努力,也極其自信;其次,他們很自私,只考慮自己的利益,有時根本不顧及其他人的感受;再次,這批孩子有暴富心態,總希望一切問題都在一夜之間解決,很難安下心來做事;第四,他們比較自閉,和別人交往不多,除了同學,在社會上沒什麼朋友。還有,他們受挫能力差,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會覺得天塌下來了,並且迅速決定放棄,他們思想活躍,卻韌性不夠。」
自許頗高的一代
「誰說跳槽頻繁就是不敬業?」已經換過三份工作、現供職於一家中央級大報的趙傑,雖然兩眼已經熬得通紅,卻仍工作在報社採編大廳裡,他憤憤不平地反駁:「跳槽可以豐富自己的閱歷,可以試錯和糾錯,以便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誰會不敬業?」
周三凌晨二點,剛剛修改完本周欄目文稿的趙傑,又收到了外地剛剛發來的新資訊,這意味著欄目內容又要做相應調整,他的工作還不能停下來。由於最近報社外出採訪的人太多,編輯人員一時短缺,趙傑的工作量極大,加班至深夜已習以為常,經常一個星期一天都沒得休息。看著他一身疲憊的樣子,我們很難把趙傑和「不敬業」這三個字聯繫在一起。
八十後是一個龐大的青年群體,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從一九八○年∼一九八九年的十年中,中國約有二點零四億人出生。
上世紀二十年代,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指著海明威等人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此後,這個稱呼被用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整整一代人身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垮掉的一代」被正式命名,最早時是文學概念,後來成為當時青年的代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則被稱為嬉皮士。
每一代人都被上一代人無情地批評,上一代人往往對年輕一代表示擔憂和痛心。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哪一代人徹底把自己毀掉的情況,社會依然在運轉、發展。
「八十後並不是問題成堆的一代。說他們自私、缺乏責任感、貪圖眼前利益是社會判斷的偏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認為,將八十後的性格特徵概念化是不科學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
在本文作者看來,單方面地貶低或誇獎八十後,都是不對的,也與事實不相吻合。實則,八十後是優勢突出、缺陷也明顯的一代,他們有自己的前輩不具備的知識才學,知識結構新穎合理,適合時代氛圍和新經濟要求。他們更具有個人奮鬥的志向,渴望獲得事業的成功,他們不受傳統觀念束縛,不喜歡墨守成規,擁有創新的衝動。他們善於利用新的籌資方法特別是風險投資壯大自己,一旦明確了目標,就願意嘗試,敢想敢做,充滿朝氣。當然,也應該指出,八十後人的心胸還不夠開闊,自我意識太強,容易心浮氣躁,團隊與合作精神也較差。
與之相比,上世紀五十—六十年代生人更具有獻身和犧牲精神,他們的奮鬥更有集體主義色彩,為了國家利益,為了宏大的理想和目標,他們可以義無反顧,情願捨棄個人利益。他們的理想和信念今天看來雖然空泛,不切實際,但當初在他們心中卻是一輪不落的太陽,他們對理想的忠誠是感人的,許多人至今對自己的經歷還充滿了自豪。同時,他們更關心國家大事,做事更有計劃,也具備更多的應付挫折和克服困難的毅力。
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名片一般地標示出這兩代人的差異—八十後說話時更多地講「我」怎麼樣,而他們的父輩則更多地用「我們」這個詞—這是質地截然不同的時代在人身上打下的烙印。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如果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經濟建設的飛速增長,主要是由現在已入「天命」之年的人所創造的話,那麼,中華民族振興大業的下一步,就應該由八十後這一代來走了。非常明顯,已經立下汗馬功勳的父輩,現在大都人困馬乏了,民族復興奔跑的接力棒,應該交給子女們了。
讓人欣喜的是,一批朝氣蓬勃、有膽有識的八十後,已經通過奮鬥和努力獲得了成就。不論是文化,還是新經濟,當許多人還認為是六十後或七十後人的天下時,八十後人已在自己諳熟的領域裡鋒芒畢露,並當仁不讓地崛起了。其中,李想、戴志康、韓寒等人,無疑是八十後個人奮鬥成功者的典型代表。
但是,由於種種體制、產業結構和觀念上的原因,更多的八十後卻仍然在迷茫與焦灼中,青春的激情無處釋放。幾十萬求職不得、賦閒在家的大學畢業生,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個群體。相形之下,近年來的「公務員報考熱」,更顯得意味深長了。關於這個問題,談及的人已經太多,本文只想指出,這個事實說明行政權力和政府部門佔有了太多的社會與財富資源,說明當下中國社會組織結構特別是權力配置的失衡,由這種失衡導致了各階層「機會的不平等」,也使整個社會活力不足。激勵個人創新發展的機制的短缺,年輕人可以選擇的發展路徑的稀少,都與這種權力配置失衡與財富流向傾斜有關。
最後,再談幾句五十後吧。已顯疲態的他們,本應減輕焦慮和勞頓注意休息了,可「天命」似乎還另有安排。歷經了風吹雨打,閱盡了人間變幻,他們洞明世理,察微知著,目光敏銳。有人借改革開放之機搶走了太多屬於國家和人民的資產,而且,這種貪婪的掠奪還未休止。主要由這個原因造成的社會不公,尤其是隨處可見的貧富懸殊,時刻刺痛著一些五十後的心。這與他們為之奮鬥半生的理想相差太大,與他們的價值觀明顯悖逆。也許,在未來幾年,歷史還會給他們一次機會,讓他們再次為社會正義、公平奮力一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