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開卷有益•風流雲散,名伶可追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07]
放大圖片

 ■《梨園往事》 作者:周簡段 出版:新星出版社

儲勁松

 素無演戲的才能,並且時常自歎連演自己都有些困難,因而對於古今戲台上名伶們「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京劇名丑蕭長華語)」的高超演技,我總是深懷敬意。所以我雖非追星族,但平時逮著了機會,卻也愛翻翻伶人傳記什麼的。香港著名文史作家周簡段的《梨園往事》就這樣從書店走到了我的案頭。

 《梨園往事》是「老北京」周簡段先生在港台報紙上所開相關專欄文章的結集。全書分《名伶舊事》、《梨園趣聞》、《戲迷逸事》、《生肖入戲》、《戲事雜陳》、《曲藝內外》等6個部分,收錄了100餘篇精緻玲瓏的千字短文。周簡段先生筆下的這些篇章,詞語非常節制而文氣充沛,涉及眾多梨園舊人舊事、逸事軼聞卻絲毫不覺雜亂,可見一些作家學者對他「熟讀前賢文章,博物強記,廣泛涉獵北京的文史掌故、藝苑趣聞、名人軼事和文物珍寶,對風土民情了如指掌」這一美評並非虛言。

 或許是專欄文章的體例所限,《梨園往事》裡的部分文章,特別是《名伶舊事》部分,對程長庚、孫菊仙、程硯秋、王玉蓉等諸名伶其人其事的書寫,顯得很有些古板、單薄。記其人如生命流水賬,如人生簡歷,記其事則以世人耳熟能詳者居多。如記「大老闆、伶聖」程長庚演戲不拿大,派什麼就唱什麼,一場戲常常演幾個角色;德克金安安穩穩的知縣不做也寧可學唱戲,因當時名伶汪桂芬說他學戲不易,憤而改名「汪笑儂」;孫菊仙生前標榜一不照相二不灌唱片,所以遺照寥寥無幾等等,稍具梨園知識的人對這些都不陌生,對地道的戲迷們來說更可如數家珍。所以這部分只能算作是梨園知識的普及。但除這少數部分外,其他篇章大多妙趣橫生,且多記梨園界的「隱聞秘事」,如記中國畫大師張大千對戲曲的癡迷、「老佛爺」慈禧太后屬羊因而看戲時最忌出現「羊」字、對「鬼戲」的解讀、名家救戲佳話、生肖與戲的淵源、諸多戲迷的傳奇逸事這些,讀來讓人不僅解頤,而且頗長見識。

 都說人生就像是一場戲,那麼,專門演戲的伶人的一生又像什麼呢?周簡段先生以風趣文風寫舊時名伶,在追念之餘,語中卻多寄予悲涼之慨。那些著名的「戲子」,在戲台上風光無限,台下的命運卻多般淒涼。在舊社會,他們不過是供達官貴胄們取樂消閒的高級玩物罷了。生是掌上玩物,死是孤魂野鬼,連埋葬他們的墳場都是同行湊的分子錢所建。可風流雲散,名伶可追,他們留下的,是滋養了無數後人、價值連城的傳統藝術珍寶。

 錢鍾書先生曾在電話裡,對一位迫切想認識他的英國女士說:「假如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每當看到錢先生這句被頻繁引用的名言,我總不免心裡發笑。《梨園往事》讀到後來,對照周簡段先生筆下舊時名伶們的命運,我又想起錢先生的這句話來。然而這回,我卻無論如何也笑不起來:其實世上除了那些涉世不深的少男少女追星族,在有一定人世閱歷的人當中,還剩下多少像那位英國女士一樣想認識「那下蛋的母雞」的人呢?因而相形之下,周簡段先生對傳統戲曲的拳拳熱愛之心,對舊時名伶的深切懷念之舉,更令人感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