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5月1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濫開通識課 困擾內地師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5-14]
放大圖片

不少大學的通識課程重量不重質,只追求創新而忽視文化傳承。資料圖片

本報上海新聞中心記者 章蘿蘭

 全球化時代,事物發展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知識面廣闊的「通才」成為僱主最喜歡的員工。注重培養學生全面素質的通識教育,隨之成為大學爭相開辦的熱門課程。但有專家認為,內地通識課程質量不高,儘管不少大學號稱可以為學生提供數百門通識課程,但實際上盲目追求數量和噱頭,結果只會讓通識教育流於形式並增添師生壓力。

 開辦通識課程成為本港和內地大學的潮流,復旦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等合辦以「面對時代挑戰的大學本科教育改革」的大學通識教育論壇。論壇日前在上海復旦大學開幕,吸引來自內地和香港46所大學的校長和學者與會,共同探討如何在本科教育階段發展通識教育。

只求創新忽視文明傳承

 香港大學研究員甘陽在會上表示,清華、北大等內地頂尖院校的入學新生的綜合素質,絕不比哈佛和芝加哥大學的學生遜色。但經過大學4年的學習畢業後,不少名校畢業生甚至難與美國一般的州立大學畢業生比較。他認為,美國的大學教育成功關鍵,在於課程設置以及注重開設通識教育課程,而內地對學生要求的閱讀量和內容太少,難以通過博覽人類文明的經典而培養深刻的思考能力,「當然,內地社會現在蔓延的浮躁氣氛,對不少學生也造成很大影響」。

 甘陽強調稱,雖然開展通識教育是各高校的時髦做法,但通識課程的內容絕不能「趕時髦」。他指內地現在經常聽到「創新」的口號,例如要辦創新型大學、培養創新型人才。但大學的功能不只是為創新,傳承同樣重要,而通識教育主要就是承擔傳承功能,以保證千百年來的人類文明不會產生斷層。「所以,通識教育課程應該沒有時髦的東西,沒有那些尚未經過時間積澱的內容」,甘陽舉例說,「芝加哥大學就明確規定,凡是活著的人的言論不能放到通識教育課程裡!」

重量不重質 事倍功半

 在大學開展通識教育有其迫切性,但甘陽指某些學校迫不及待地追求數量,承諾為學生開設數百門通識課程。他不認同這類做法,表示因為盲目追求數量必然會影響質量,最終使得通識教育流於形式,「名教授、好教授是有限的,學校只開課卻不提供好教授是沒有意義的」。

 甘陽曾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內地院校開展過連續數年的通識教育實驗。他認為內地大學課程太多,且對學生無嚴格要求,故他們大多數時間只是「聽講」而沒用心思考,造成上課質量過低。為了適應新形勢,有些學校還突增大量通識課程,令師生壓力陡增,「內地不少大學一、二年級學生,每學期必修10至12門課程。再讓他們多修幾門通識課,效果只可能是事倍功半」。甘陽指哈佛大學本科生4年只修32門課,且實行小班授課、每位學生都要發言,另對每周的閱讀量、作業等都有嚴格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思考能力。他表示,小班教學並非意味須大量提升師資,只要內地大學建立助教制度,聘請研究生成為助教,引導本科生開展小班討論,同時也能培養研究生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