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路環是澳門的後花園,儘管澳門半島近年大興土木,市容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但路環就如性格巨星般,依然故我,只愛從容不迫地走自己的路。
今日,路環聖方濟各教堂裡,中國的天后像仍與天主教諸聖和諧共存、數百年歷史的石面盆古道也安在,讓人們感受先輩們的足跡。
路環更有一個充滿南歐情調的竹灣,那裡仍舊有很多來自葡語系國家的美女、帥哥,在日光浴和嬉水。
路環古稱鹽灣、鹽灶灣或九澳島,因東北角的九澳灣與島上九澳山而得名。路環的葡文為Coloane,音譯自該島的廣東話,古時又名「過路灣」。路環島面積約7.6平方公里,人口約3千人。島上保有自然風光,如樹林、山丘、風景怡人,其中以竹灣和黑沙海灘最著名。
一百多年前,當澳門已漸次成為中西貿易中心時,路環島還經常有海盜出沒,當時,島上一片荒蕪,雜草叢生,地勢險峻。1910年,島上居民成功將海盜驅逐,而今日成為遠足路徑的石面盆古道,就是當時路環居民外出的主要通道。
感受先輩的足跡
這條古道,位於路環島的山谷之中,她穿越路環島東西兩地,昔日黑沙村與路環村民的一切商貿往來、物資交換等活動,全賴這條迂迴曲折、地勢陡峭的山路。由於路環山谷底深處,有一長年累月被水流侵蝕的岩石,其形狀尤如面盆,故稱之為石面盆。石面盆古道直至1969年之前,仍是村民步行出外的主要道路,但隨著道路交通發達,連接氹仔與路環的連貫公路建成而日漸荒廢,直至90年代末,當時的澳門臨時海島市政局,再重新開闢古道為遠足路徑,讓人們尋幽探秘,感受先輩們為生存打拚,一步一腳印的足跡。
南歐式公眾泳池
行完古道,順便去路環竹灣暢泳。但不要以為,去竹灣就一定要在竹灣海灘游水,因為,澳門政府在路環竹灣海灘毗鄰的一個小海灣,建造了一個別開生面、媲美私人俱樂部的南歐式公眾泳池。
這裡能看到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周圍有翠綠的樹木,與鄰近富歐陸特色的別墅樓房互相輝映。這個公共泳池,每年五月至十月,對外開放,成人收費僅十五元澳門幣,平日頗多旅澳葡語系國家的美女、帥哥,在此日光浴和嬉水。
荔枝碗睇風車陣
游完水,返路環市區,吃過安德魯葡撻,不妨也去荔枝碗碼頭一帶逛逛。大部分去路環的遊客,通常只會在市區聖方濟各教堂、譚公廟和天后廟一帶遊覽,而忽略了位處相反方向,荔枝碗碼頭一帶,那別具一格的風光。在荔枝碗碼頭岸邊,遊客可遠眺對岸珠海橫琴島腦背山上,用作發電的巨型大風車陣,或者買些地道海味做手信。如果你愛懷舊,亦可上山到荔枝碗村走一走,那裡的村屋仍有柴房,村民仍用柴來燒飯。
荔枝碗村海邊一帶廢棄的造船廠,昔日曾盛極一時,見證著當地輝煌的造船業發展,但時移勢易,社會經濟結構轉型,昔日風風火火的造船廠,今日已一片凋零,只能留給遊人一份詩意的蒼涼和一絲憶記。
交通:可乘21、21A、25、26、26A巴士,從澳門半島到達路環市區、竹灣及石面盆古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