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6月4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人海定格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新港區人大政協人物專訪•鄭海泉 香港「發圍」受限 神州處處有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6-04]
放大圖片

——匯豐首位華人主席 鼓勵年輕人往外闖

本報記者 邱萍菲

 悲風愁雨襲川城,人間莫不幾回哀。約好匯豐銀行亞太區主席鄭海泉在匯豐總行暢談擔任經濟組全國政協委員的工作大計,但那天正逢四川地震全國哀悼日,他一整個早上愁眉深鎖,忙著呼籲大中華區的銀行職員在2時28分,一起為四川遇難者默哀3分鐘。

 求學時期,鄭海泉投身火熱的社會關懷浪潮中,並以「人都要從錯誤中學習」,「Don't look back. Don't live in the past.」作為他的人生哲學。由被港英政治部列入「危險人物」黑名單,到晉身匯豐銀行首位華人主席,有人說他是一個令人感動的香港故事,他卻謙虛地說:「我不是甚麼特別例子,只是過去50至60年間,其中一個香港人的故事。」

努力成材 讀書時,也曾轟轟烈烈投入學運,擔任中大學生會副會長,為保釣走上街頭疾呼。重提往事,鄭海泉只笑說,年輕人總該胸懷國事,有遠大抱負。雖說近年學界風波頻仍,社會對大學生的觀感亦趨向負面,身為前輩的鄭海泉依然「力撐」大學生,直指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無可避免,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從錯誤中汲收經驗,家長亦要從旁關懷、引導:「不論哪個年代的年輕人都不服輸,這並不限於火紅年代,他們看事情非黑即白,也許有時候行動過激,但如果出於對社會的關心,也無可厚非。」

今日成功 全靠努力

 作為匯豐控股首位華人執行董事,鄭海泉的名字一直與成功、傑出分不開。不過,鄭海泉對被形容為典型的香港故事有點排斥,屢次強調自己只是努力讀書而後成材的普遍例子,隨後更施展「乾坤大挪移」,把記者的視線轉移至內地改革開放30年間湧現的無數風雲人物身上:「每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各有不同,最重要的是如何掌握自己的命運。說彩數,其實是指人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時機在前,你要剛好處於正確的地方,及時把握機會,還要有人支持、配合。現在在中國那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天都有新的機會。」

 一說起令他心馳神往的神州大地,他幾不能停,強調年輕人理應走出香港,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成功於香港黃金時期的這一代,見微知著,早覺時移世易,縱使香港仍有「發圍」機會,到底已非俯拾皆是,比不上內地經濟迅速騰飛所衍生急切的人才需求:「年輕人不要限制自己,穿州過省找尋機會是平常之事,內地與香港經濟整合需要時間,香港是家,但年輕人應樂意走出家門,離開家鄉,著眼於更大的世界,更多的機會,更好的發展。」

走出家門 世界更大

 香港,是他眼中的國際金融中心、世界大都會,繁華而規模較小的城市,在經濟活動上需要有所取捨:「就像紐約,不可能擁有所有的經濟項目,香港亦如是,工業的外移是自然規律,沒有一個小的地區城市,可以包羅各方面的經濟活動。所以香港由於本身的各種條件、經驗累積及競爭優勢的估算,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及專業服務的提供者。那是市場的力量,個人無力逆轉。」

 香港經濟活動趨向「專業化」,必然造成人力結構上的挑戰,這亦是鄭海泉鼓勵年輕人走向神州的主因:「我們做金融的,都要往內地跑啊!」

滬京金融雖起飛 香港角色難取代

獨特優勢 內地金融業發展逐步抬頭,「上海威脅論」更甚囂塵上。作為統領匯豐銀行亞太區業務的第一把手,鄭海泉在直指內地金融業前途無可限量之餘,亦不忘為香港大派定心丸:「香港有其歷史地位及經濟現實條件,取代香港是不可能的事情。我期望上海、北京在良好的環境下發展,若香港跟不上,自己要檢討。」

 至於香港在國家的飛速發展中應扮演甚麼角色?「香港應隨內地的演變而改變,不斷完善自身的建設,基本法所賦予香港人的保障,還要香港人自己努力鞏固,努力爭取。」鄭海泉答得毫不猶豫。

內地銀行業 30年來幾番新

 匯豐銀行素來重視內地業務,1978年改革開放甫實行,匯豐已設北京辦事務。鄭海泉指出,積極拓展內地業務,既是看好內地前景,亦因匯豐可扮演獨特的橋樑角色,且匯豐作為全球最大的銀行之一,對推動內地金融服務的發展亦有一定作用。

城鄉有差距 進步多空間

 作為內地改革開放的其中一個見證人,鄭海泉由老本行出發,笑以內地銀行的金融服務質量說明「30年來幾番新」:「例如分行服務,以前排隊排死人,現在大家都講求時間就是金錢,效率提高很多。如風險管理,以前我與內地銀行家接觸時,他們很多都沒有這個概念,現在當然大為不同。如人才培養,隨著金融服務精益求精,求才若渴,銀行亦不斷訓練員工,配合時代需要。」

 80年代,他赴內地講學,說的還是最基礎的「甚麼是金融中心,為甚麼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

 但是,20年後的今天,「現在不能再說『中心』問題,人家學得很快,講學也要與時俱進呢!」發展難免與犯錯相伴隨,但要從錯誤中學習,鄭海泉直言,內地多年來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還存在歷史遺留的問題:「幅員的廣闊、城鄉的差距、制度的漏洞,可以說國家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但這亦是舉世皆然的道理。」

 鄭海泉目前要兼顧政協重任。委員第一課,是準備充足,積極參與會議及視察工作、參政議政,而他自己最關注的是內地金融建設及經濟發展,但同時他也很關心社會民生問題。今年兩會,他有機會直接向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報告,提出了自己對內地農村發展的看法,總理的認同及回應,令他感受尤深。

渴望走遍祖國大地

忙人心聲 鄭海泉想走遍神州大地,可惜很多時卻分身乏術:「最遠去了新疆,但甘肅、西藏、東北我都想去看看。」到內地出差時,最開心是見到每個城市都生機勃勃,充滿機遇:「見到當地官員時,他們都向我介紹發展的機會,這當然是值得開心的事,因為大家講發展,而不像某些國家只會講經濟如何困難。」

頻密出差 對家懷內疚

 公務繁忙,令他最感到無奈的是與朋友、家人的相處時間亦減少:「在香港的時間很少,一半或至少4成時間都在外面跑,朋友聚會往往都不能參加,是很可惜的事情。」對朋友要說聲抱歉,對家人則長懷內疚。若是長時間外出公幹,他會帶同妻子一起「出埠」,不過前提是「旅程不辛苦」,試過「七天跑五埠」的滋味,他大呻絕不好受:「如果是那種一天一個城市的公幹,我就不讓她去,以免她舟車勞頓。」

 而後,他輕輕嘆道:「香港人就是這樣!」雖則他曾廣發信件,勸告同事「做好份內事,便不用為準時下班而感到內疚」:「但最麻煩是香港人有種不好的特性,不說早走,就算是準時下班,都會覺得罪過,這種日子,偶爾為之還行,如果長時間都這樣,對家庭、對個人都不是件好事。」

放下工作 嘆講易行難

 不想出動「高層命令」,但99.9%同事都為「收早」而內疚,令他不禁皺起眉頭,嘆謂:「我明白有時候是要超時工作,但不需要日日如是。」自己呢?他一愕,復悵然承認:「我也做不到,唯有盡量去做吧!亞洲地方,個個做事都這樣搏命。」他苦笑著,提醒自己也要爭取時間放下工作,但隨即又說:「放假拿著個blackberry,坐著就會拿出來看看,這種習慣麻麻地。」

睹無情震災悟「大愛」

人性本善 訪問在四川大地震的地動山搖中開始,全民投入救災的大愛,令人感動。鄭海泉在訪問中屢次嘆說:「人之初,性本善,這種天生的情感有時會被外在紛雜事物所掩蓋,但人性的善良總在極大的災變中被強烈地激發出來,四川大地震中,全國人民,包括香港人,所表達出的哀痛和關愛,正是善良本性的自然表現。」

全民援手 救災解困

 擔任北京政協委員多年,鄭海泉今年更上一層樓,獲邀為經濟組全國政協委員,地位提升,責任也倍增,而他要做的事,與他堅守的人道關懷分不開:他認為,一個負責任的企業,還要服務當地社會,在教育、公益慈善事業上出一分力。四川大地震導致哀鴻遍野,匯豐亦即時伸出援手,1,800萬的捐款在是次巨大的災難中雖遠遠不夠,但所代表的是一分心意,而匯豐將繼續投入災後重建工作。

公益慈善 企業有責

 他認同企業應肩負社會責任,大中小企業以至個人都能作出不同的貢獻。他以電影《Evan Almighty》(港譯:衰鬼上帝)中一句「Act of Random Kindness」每日三省吾身,推己及人,隨時隨地待人以善,那是童軍「日行一善」的延伸,更是「愛」的普世價值。四川災劫,他見到「大愛」之深,感慨善的力量,坦言自己並不擔心災難會對國家經濟造成太大影響,但如何重建家園的問題迫在眉睫:「只要萬眾一心,我們一定能夠跨過這個難關。」

 人無完人,鄭海泉從生命的本質說起,人皆有惻隱之心,是為本善:「我在匯豐做,很多人說我位高權重,責任大,但做善事,並不是匯豐主席才可以做,才會去做,一個人無論多麼渺小,他都一定可以行善。善是自然存在的,是公平賦予每一個人的。」人類社會必有矛盾、衝突,但他希望香港人可以和衷共濟,減少磨擦。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海定格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