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幾乎全數接管了德國和日本的一流科學家。二戰後,美國得天獨厚的條件又吸引了大批來自全球、特別是貧窮國家的優秀科技人才。蘇聯解體後,美國再一次發了「人才大財」,吸收了大量懷才不遇的、頂尖兒的,包括太空、醫學、核技術等前沿學科的優秀前蘇聯專家。幾次良機,美國獲得實現科技創新的最重要人才群,讓美國的科學技術遙遙領先全球,繼而使其經濟得以較長期間的持續快速發展。但近年來,特別是美國進攻伊拉克以來,財政主要放在軍事方面,對大學和研究機關的支持大幅減少,使其對全球人才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而歐、亞、澳等國家對人才渴求和爭取,使世界的人才流向不再單單面對美國,而變成多極化。
隨著發展中國家的迫切需要,尤其是中國和印度經濟快速發展,產生對人才的巨大需求,世界人才流向已經改變幾十年來只從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流動的格局。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多年來的人才交流「順差」已經鬆動,使長期「穩居」在發達國家的人才也開始向貧窮國家流動。據德國政府公佈的資料顯示,近年來已經有幾十萬人才流出德國,轉向南非和西班牙等地區。法國等其它歐洲國家的人才也不再留戀歐洲,而轉向其它地方。美國雖然仍然是世界吸收留學生最多的國家,但比例已經大幅下降,澳洲、歐洲和亞洲等許多國家對人才的吸引,已經成為美國的有力競爭者。
美國對人才的吸引力已下降
由於美國目前負債將近10萬億美元,伊拉克戰爭又結束無期,財政預算的赤字越來越大。布什總統競選時對全民作出的醫療改革承諾無法兌現,美國今年沒有醫療保險、或者醫療保險不足以支付醫療費的公民將超過7000萬人。為了節省支出,聯邦政府只好大幅減少包括吸引和資助外國留學生在內的各項開支,減少撥給大學的科研支持金,使大批接受政府資助的美國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有關研究項目「減磅」或者停止。該政策也使美國政府對本土大學生和外國留學生的資助人數及資助金額大幅下降。美國政府該項節省開支的策略,當然使部分原來打算到美國做研究或者留學的優秀學者和學生轉到其它國家。
按照美國原來的規定,留學生畢業之後,有1年的實習期。在這一年中,如果找不到工作,仍然可以在美國合法居留。超過1年,則必須有工作簽證才能居留和工作。由於目前的經濟面臨衰退,失業率屢創新高,企業大幅度裁員,找工作談何容易,結果使不少留學生因為找不到工作必須回到其自己國家,或者到其它國家去尋找工作,結果造成已經到達美國的人才也流失到其它國家。美國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土安全局近期頒佈了新的規定,延長理工科留學生畢業後的實習期到2.5年,使留學生畢業後有更多時間尋找工作,客觀上減緩優秀人才的流失。
西方國家加緊爭奪中國學生
據美國研究協會統計,2006年全世界有56萬名優秀學生到美國大學及研究所註冊就讀,其中印度學生居首位,達到7.6萬人,中國第二,達到6.2萬人。去年10月,在北京舉行的國際教育展覽會中,來自包括美、德、英、法和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的參展大學達到600多所,其中美國有50多所。澳大利亞政府還特別為亞太區留學生提供14億澳元的獎學金,使中國學生赴澳大利亞留學的人數首次超過美國達到7萬多人。從這次展覽會可以看到,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留學生顯現出特別濃厚的興趣,他們正想方設法吸引更多中國學生到他們國家的大學學習和畢業後留下工作。
近年來,英國一方面調整和放寬對中國留學生的留學政策,另方面積極主動頻頻出擊,在中國的上海、北京、廣州和深圳等大城市舉行「英國教育展覽」,目的是吸引更多中國學生到英國留學。目前,英國已經吸引了25萬名外國留學生到英國學習,其中中國學生佔四分之一,接近6萬人。其它歐洲發達國家也不落後,採取不同政策吸引世界人才交流。法國政府去年底就特別向外國公佈移民清單,包括經濟管理、金融、信息等熱門行業的專才,將優先獲准移民法國。正因為全球各地在爭奪人才,世界的人才流向才會出現多極化。
中國仍然是人才流失的大國
目前,到中國的外國留學生人數雖然達到19萬的新高,到中國工作的各國專才亦逐年增加,但中國一年出國留學的人數卻達到14.7萬人。中國目前滯留在外國、特別是美國的人才達到幾十萬之多,無論是留學生、或者各類專才的交流都處於「赤字」狀態,中國仍然是人才流失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在中國的著名大學中,涉及高新科技的專業畢業生到外國留學的人數最多,但學成回國的比率則偏低。近年來,清華、北大、科大和復旦等著名大學的高新科技專業畢業生,有70%以上的學生到西方國家留學,但學成回國的比例卻很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有120多萬的優秀青年到外國留學,但到目前為止,學成回國的人數僅為30多萬人,回國率不到三分之一。據美國的資料顯示,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畢業後,獲得美國發給「綠卡」的人數已經超過35萬人。美國教育部門的專家還透露,去年在美國畢業的中國博士學生數目,超過美國本土的博士畢業生人數。在美國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和凱斯等著名大學中,很容易看到中國留學生夫婦牽著在美國出生的美籍華人小孩在校園散步溜達。(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