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1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華環保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珠三角對中國經濟貢獻應超20%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19]
放大圖片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先生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先生專訪(之一)

 1、不久前您剛剛參加了《國家環境友好工程》評選,走了一些地方,看了一些工程。請您談一談參加這件工作給您帶來的感受。

 我先簡單談兩個方面。第一個就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在以往是事事都要親自抓,但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政府將來的定位就是引領、示範、規劃、服務和營造環境等。實際上只要通過引領,只要通過規劃和典型示範,只要通過條件建設,就能帶動廣大企業乃至全社會。這次活動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好的標誌。第二個方面來講,《環境友好工程》已經深入到社會創造財富的最基本單位和最直接單位,即深入到社會主體地位的企業,它的意義是深遠的。

 具體講一下我對開展《環境友好工程》的五點體會:第一,它見證了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有三大元素。第一個元素是尋求發展的「動力」。可持續發展必須要發展,不能停滯,它注定是要往前走的。這就要十分注重尋求推動發展的動力。這個動力應當是「先進的觀念,先進的制度,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和先進的文化」的綜合體。只有這個組合的動力才真正能夠提供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第二個元素是尋求發展的「質量」。發展要講質量,我們不能靠犧牲資源,犧牲環境。過分地消耗環境資源雖然在表面上也聚集了財富,但是發展的質量低下。最大的發展質量是什麼,就是發展與環境之間要取得平衡,要達到環境友好。第三個元素是尋求發展的「公平」。就是說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社會成員,而不是只屬於少數人、部分人。如果發展的動力找不準,發展的質量不講究,發展的公平不考慮,那這樣的發展肯定是不健康的,不可能是又好又快,更不可能是可持續發展。所以我想,推行《環境友好工程》的評選,見證了可持續發展的偉大實踐,通過這個來真正體現出發展的三大元素。第二,《環境友好工程》加速了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步伐。就是通過典型的引領、帶動,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能夠一步一步地往前走。第三,當選的《環境友好工程》獲取了發展紅利的巨大源泉。什麼叫發展紅利?發展紅利就是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通過環境友好,降低了社會成本。因為如果是環境被污染了,生態被破壞了,再去用更多的投入去治理,必將留下的許多後遺症,不得不付高出幾倍的代價,這其實是不合算的。所以從發展紅利來講,推進環境友好工程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由此也可以說推行環境友好在本質上獲取了發展紅利。我們經常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提升生產力。從這個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在整個社會成本降低的情況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第四,《環境友好工程》體現了生態文明的具體內容。生態文明是什麼?它是人類發展過程中學習自然生態那種和諧、循環、高效、再生、互補、廢物資源化等這樣一種形態。其實人類就是在這樣的學習當中才知道,與自然之間怎樣才能取得一種和諧、友好,達到生態平衡。如果你達不到,就不能叫生態文明了。《環境友好工程》的開展,是對生態精神和生態文明內涵的具體體現。第五,《環境友好工程》引領了企業文化的創新方向。我們以前有很多的企業文化,包括西方創立的很多管理模式、管理的方法,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就是除了企業內部達到高效、企業本身獲取利益,形成品牌,提升信譽外,其社會責任在哪裡?對整個地球的貢獻在哪裡?以前我們的考慮,可能是企業經營理念,企業管理制度,企業創造利潤,當然這是不錯的,我們承認這一點。但企業同時也要參與社會整體進步和社會公益事業,而最大的社會進步和公益事業,就是站在全球高度,關注人類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前進方向。我的見解是,通過《環境友好工程》,讓企業文化獲得了巨大的創新方向。總之,《環境友好工程》評選的價值和意義是不能低估的。雖然現在還只是開了個頭,但只要開頭的時候能堅持正確的理念,鍥而不捨,持之以恆地走下去,中國從整體上就能夠逐步獲得一個少用資源,少用能源,少犧牲環境,多恢復生態,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大環境。

 2、幾年前您提出珠三角對中國經濟貢獻應該在20%以上,這是基於怎樣的考慮?支持20%貢獻的「大珠三角」或「泛珠三角」在區域上有什麼特別劃定嗎?

 珠三角是中國改革開放也是帶動中國經濟起飛的一個龍頭,是中國最先走上高速發展之路的一個領頭羊。我們對珠三角一直抱有巨大的期望,期望它在國家經濟發展中一如既往地起帶頭作用。大家對珠三角的期望有幾個考慮:首先考慮到它是一個巨大的財富的集聚地,無論它的區位條件,它的發展歷史以及它現在的實力,都足以能夠使它在國內整個經濟和財富貢獻上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珠三角的核心區域約4萬平方公里左右,加上一些相關的,配套的,周邊的,大致劃出8萬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那麼這個區域什麼時候對全國的經濟貢獻可望達到20%呢?我們有一個估計,假設每平方公里一年能夠產出2.5億元人民幣,這對現在的許多經濟技術開發區而言是不難做到的。這樣前面所說的8萬平方公里就意味著應有20萬億人民幣的產出,當然不是現在,也許是未來的三十年。據估算到2050年中國的GDP總量大致要超過100萬億元人民幣這個總規模(按2005年不變價),那麼珠三角產出的20萬億,佔當時全國總額的20%,這是一個相當大的份額。講幾個例子,現在的上海市,總的經濟規模佔據中國城市的首位,但是目前僅佔全中國GDP總量的5%左右。我們也算過紐約(大紐約區),它作為美國的首位城市,對全美國的經濟貢獻14%—16%;日本東京(大東京區)也是首位城市,他對日本的貢獻是15%。其它我們還統計過大巴黎區和大倫敦區,大致都是在10%—15%,這樣看來上海作為中國的首位城市,其對整個國家的經濟貢獻率,仍有很大的空間。珠三角本身也有兩個比較大的城市吧,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深圳,這兩個大城市輻射的約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如果能創造出全國20%財富的話,對中國將會具有相當大的貢獻。我們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可以算算,實際上就是珠三角在不到全國陸地面積的1%,卻能貢獻出20%的財富,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當然,珠三角要盡早向「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一端是研發、孵化、示範等等,要做得越來越好。另外一端是現代服務包括金融,包括中介等在內,這是未來珠三角必須要把握的一個最基本的方向,同時由於珠三角連接了香港,連接了澳門,借鑒港澳在國際市場中的優勢和經驗,把它們組合成一個戰略聯盟的話,那麼對珠三角起到的作用應當更為巨大。

 現在我們珠三角對全國經濟總量的貢獻大致接近10%。現在廣東地區的領導人十分關心長期發展,特別是加快落實科學發展觀,事實就是已把短期的調控和長期的戰略相聯繫,這必將會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華環保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