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中共溫州市委常委、瑞安市委書記葛益平
2006年中國百強縣的排名中,瑞安名列中國百強縣第42位,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列第20位。不過,改革開放初期的瑞安與中國其他城市一樣,都是傳統的農業縣。但嗅覺靈敏的瑞安人民率先嘗試個私經濟、家庭工業,用「以工促農」的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讓這座「千年古縣」的城鄉面貌發生滄桑巨變。
翻開歷史的老照片,人們會驚奇地發現瑞安大了、變了,這種變化甚至只能用翻天覆地、滄桑巨變地去概括。現在的瑞安,城區面積已從當年的3.9平方公里擴大到現在的67.7平方公里,且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城市佈局日趨合理,功能日臻完善,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社會事業與經濟協調跨越發展,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切實保障。
統計資料顯示,1978年瑞安生產總值只有2.33億元,而2007年卻達到了327億元,增長了140倍;財政收入由當年的0.68億元,增加到2007年的40.03億元,增長了190倍;工業總產值由1978年的1.66億元,提高到2007年的750. 6億元,增長了452倍。現在,瑞安已經形成了汽摩配件、機械電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製品三大主導行業和針織、製鞋、眼鏡、服裝、工藝品、箱包等六大塊狀經濟,並獲得了「中國汽摩配之都」等8張國字號金名片和3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中國馳名商標;「瑞安製造」遠銷全球164個國家和地區,對外貿易出口總額2007年達到16.7億美元,是1986年的256.9倍;2家瑞安民營企業還分別在美國納斯達克和內地成功上市。
在瑞安市委書記葛益平眼裡,瑞安人具備「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創業」的拚搏和超越精神,他說,30年來,發展始終是瑞安的主旋律,爭先是瑞安人發展的最強音,他們不畏艱辛、不怕困難,在嚴峻的挑戰中尋找出嶄新的機遇。瑞安人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諸多成就的背後是瑞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所散發出的積極向上的因素,源自於南宋永嘉學派學者陳傅良、葉適所宣導的事功學說、經世致用,以及清末大儒孫詒讓注重崇文重教的精神影響。在各種生產要素中人是最為活躍的因素,文化則是最能洗滌人的心靈,淨化人的思想,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競爭力,瑞安的發展史能夠充分證明這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