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牧師
在「政權與教會分離」(separation of state and church)的原則下,有些人錯謬理解,以為教會不談政治,方為政教分離,其實不是如此。教會鼓勵信徒關心公共事務、投票選舉,根本上不違信仰精神;但另一方面,擁有群眾基礎的教會卻要嚴守政治中立身份,避免直接介入政治事務。教會不應偏袒某位候選人(即或是本身之會友),神職人員肯定「信徒參選」是好事,但關懷不是助選。
嚴守政治中立 教會不應介入政治
本港社會人口結構,基督徒人數(基督教與天主教)不超過百分之十;相對美國基督徒人口佔七成多,基督宗教自然對公共政治有一定的影響力。就以美國總統選舉為例,著名教牧兼暢銷書《標竿人生》作者華里克剛於教會內舉行論壇,兩位候選人麥凱恩與奧巴馬皆應邀出席分享,並由當地主要電視台作直播。雖有六成半美國人認為宗教已失掉了其影響力,每逢美國總統選舉,基督徒選民的投票意向也起著關鍵作用。
最新一期《時代雜誌》封面人物,正是美國馬鞍峰教會的創辦人華里克。出身美南浸信會的牧師,他持守「政教分離」原則,保持政治中立,不偏幫任何政黨。但這不表示華里克忽略了公共事務,他教導信徒要履行公民責任,透過邀請兩位美國總統候選人出席論壇,訪問兩位候選人,讓選民有機會更了解他們。華里克也於教會主日崇拜宣講了一篇信息:「美國需要的領袖」,以《聖經》說明選擇領袖要看其品格,而非政治化鞽;選民要注重的是領袖具備「誠信、謙卑與慷慨」。
我們身處多元社會,基督徒可有不同的政治立場,非指令式劃一投票,親建制或支持民主均可。基督徒不會因為候選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自然地投予一票;基督徒作為立法會議員,不見得其信仰價值反映於公共政策裡,有些時候議員反映政黨的意向多於信仰價值思考。在缺乏鮮明的政治議題下,今屆立法會選舉的議題較為單一與沉悶,各政黨與獨立候選人的競選政綱也相差不大。
認清政治謊言 慎選代議士
筆者認為候選人的「誠信、謙卑與慷慨」,可作為公眾與基督徒投票的參考。候選人的個人誠信,不理其黨派或政見,筆者認為是不可少的條件。試看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的品格,講一套、做一套,其貪得無厭作風,令人嘩然!我們切勿輕信「政治謊言」,候選人倡言為民生或基層做了有多少,要細心查看其過往至今的言行是否一致,確實做了多少工作。每逢此類選舉,必有若干候選人為求當選,不惜信口開河,或出爾反爾,這是我們要認真留意。謙卑的質素,就是承認立法會議員職責有其限制,不會「作大」,承認在現行的政治遊戲,有所為的與有所不為的。試看上屆鄭經翰入了立法會,表現又如何?最後,選民要考慮的是候選人是否有「慷慨分享」的胸懷?倘若候選人私心甚重,只求個人利益,忽視貧苦與弱勢群體的照顧,有違公義要求,我們就要三思是否予以一票?
對競選連任的候選人,過往政績就是其未來行為的最佳指標;對那些參選的新人,就要看其社區服務或有關公共事務參與。選民承認沒有完美的候選人,我們各人選出能代表某一信念或價值相近的議員於立法會內,代表市民監察政府施政。(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