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8月2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名人會客室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徐立之 基因學家變校長 台前幕後作貢獻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8-27]
放大圖片

名人會客室主持:張慧燊 本報記者:任智鵬、覃卓嘉

 在成為香港大學校長之前,徐立之就已經是國際遺傳基因學領域響噹噹的人物,他在科學領域的貢獻,為他贏得了國內外數不勝數的各種殊榮及獎項。6年前的機緣與機遇,讓他毅然走上「校長路」,學習著難得的大學管理。幾年下來,徐立之卻發現,科研成就與校長經驗,魚與熊掌原來未可兼得,曾經爛熟的科學用語漸變得陌生,看著前線實驗人員的報告,又像在吃別人消化過的食物般無味。他坦言,如今已無法回頭再從事尖端的基因科研,雖然不無遺憾,但他亦欣然當個「退居幕後」的校長,「現在我要做的,就是要提供機會及資源給教授及學生,協助他們傳遞及創造知識,為社會貢獻更多更多。」

 徐立之來港前為加拿大多倫多病童醫院首席遺傳學家,兼研究中心遺傳學及基因生物工程計劃的主管,每年得到的研究資源數以億元計。1989年,他成功斷定導致囊狀纖維症的缺陷基因(英文簡稱CFTR),為人類遺傳學帶來重要突破。

工作繁忙 漸疏遠研究

 到2002年,徐立之出任港大校長,從前線科研者搖身一變為大學中央管理層,基於對科研的熱愛,他曾經嘗試兼顧行政及研究,惟沉重的校長工作已佔據其大部分時間,「上任2年,我已發覺要好好兼顧是不可能了。」

 因為經費問題,徐立之只能將實驗室留在加拿大,並通過網絡作「遙控」。但在港大繁忙工作的同時,要與原實驗室小組進行視像會議交流實驗結果,令徐立之不時感到精疲力盡、難以集中。更重要的是,那種埋首於實驗室的感覺似乎慢慢變質,令他與前線研究漸生隔閡,「就算實驗報告在我面前,始終不是自己親手做,就像別人吃完消化掉的食物,完全不是那種味道……」

 科學發展日新月異亦讓他感到難以身兼兩職。與前線研究日漸疏遠,不少技術用語開始叫不出名稱,他坦言自己已「返唔到轉頭」,雖然略帶遺憾,但亦欣然面對。同時,原實驗室發展理想,也令他感到安慰,「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在時曾為一個基因項目爭取到一年100多萬加幣資源,以為已經很多,誰知現在他們爭得更多,應該已不需要我了。」不過,徐立之未有輕易放棄對創造知識的追求,他表示若未來有機會再做研究,希望轉往基因以外的另一些領域。

掌港大是機緣亦是挑戰

 徐立之笑言「校長不是年年請」,所以對他來說,當上港大校長是種機緣與機遇。校長一當就6年,他指現在的工作比起實驗室涉及面廣且複雜得多,挑戰很大。他歸納,科研是專業且專注的事情,而做校長要照顧多方面,學制改革、提升師資力量、質素保證及與國際接軌都是他每日思索的問題。此外,大學的硬軟件建設都需要強大的經濟支持,校長要積極籌款,每件事都不容易,但也讓他從中學到很多。

 別人或認為校長是帶領大學前進的領袖,但徐立之卻覺得其職責是「退居幕後」,負責協調資源,支持教授及學生,協助他們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在徐立之上任前,港大校務委員會曾定下世界排名前25的發展目標。至去年,港大被英國《泰晤士報》列為全球最佳大學的第18位。面對「超額完成」的成績,徐立之道出其獨到的大學理念,「大學的發展永無止盡,不應量化,我更看重學校為人類和社會作出了哪些實際性貢獻。」

教育官員游說 升讀新辦中中

 徐立之小學畢業後升讀當時仍是「少數/另類」的中文中學,背後也有個小故事。因搬屋及遷校等原因,他曾先後就讀4間小學,後在牛頭角的庇護十二小學畢業。不過在升中試後,他卻遲遲未有獲排位,原來他當時被教育官員「選中」,官員說服他的家人,讓他入讀新開辦的巴富街官中,「我父母見個仔有人收已好開心,雖然沒有選報這間學校,也馬上答應了。」

 50、60年代基礎教育仍未廣泛普及,徐立之同屆的40多名小學同學中,最終只有7人成功升中,他自己是其中之一。他憶述指,由於自己升中試成績不俗,所以亦報讀了多間英中名校,拔萃男書院更為其第一志願,「但我一直等,其他同學也有中學收了,我卻遲遲也收不到通知,所以也有點擔心。」

 後來徐立之終於等到教育官員要求見家長,原來當時巴富街官中因為新開辦,並沒有太多人選報,官員希望徐父母同意其轉讀該校,正是這次巧合,讓該校多了一名知名校友,而香港的中文中學也多了一個代表人物。

語言重在溝通 孰優孰劣其次

 香港學生語文能力一直受到廣泛關注,而近年社會對母語教學更是爭議不絕。徐立之出身於中文中學巴富街官立中學(後改名為何文田官立中學),可說是母語教學的代表人物;同時他在北美工作逾20年,其領導的港大又是最國際化的大學之一。這位「語言大師」對學習語文見解獨到,拒絕用俗套的思維去分離中英文,他強調語文的重點在於溝通,鼓勵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語言的重要性,「20年前,誰也不會想到中國會成為21世紀發展最快的國家;20年後,中文是否會成為新的國際語言呢?我不知答案,但可能性肯定是存在的。」現時社會及家長重英(文)輕中(文)情況明顯,徐立之亦坦言,目前英文的重要性無容置疑,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培育足夠英文能力以在國際上溝通自如,絕對是教育的前提。港大在內地招生時尤其看重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就算是狀元學生,若在面試過程中發現其英語應用能力未達標,港大亦曾有拒收紀錄,正是因為希望學生能在學習上做到交流互動,而非單向接收。

掌握中英文 保國際競爭力

 不過徐立之強調,學習語文不應停留在今日的眼光,爭論中英文孰優孰劣。他指由於社會發展迅速,未來中文也可能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所以重點應放回溝通能力上,他主張現時的香港學生應掌握好中英文,在此基礎上再學好另外一門語言,擴闊眼界,以保持自己的國際競爭力,迎接未來的挑戰。

做實驗忘時間 太太幽默解圍

 徐立之談及科學和教育總是滔滔不絕,卻極少對外談論自己的家庭生活。原來徐立之的太太與他同樣畢業於中文中學,早年在香港教書,後在加拿大的一間銀行工作。他又笑言「嫁給科學家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需要等待因埋首實驗而忘掉時間的科研人員,耐心與幽默更是缺一不可。

 徐立之透露,以前在加拿大做研究工作,經常以為實驗只要再多10分鐘就可以完成,於是興高采烈地提前打電話回家,告訴太太很快就可以回家吃飯。誰知,再進入研究狀態,為得到理想的實驗結果,又忘記了時間,一做就是2個小時。所以太太也不禁取笑他一直也將時鐘的分針與時針調亂了,「她說我以為短的那支(時針)是長的那支(分針),都是走2格,所以過了2小時才以為是10分鐘。」

 上任港大校長後,徐立之的工作愈來愈忙,不過太太伴隨他返港,兒子也漸長大,令他頗感安慰,「沒問題,02年返來香港,兩個仔已經長大,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如今,大兒子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健康中心任職藥劑師,小兒子亦在英國攻讀化學博士學位,徐立之似乎更顯輕鬆,表示自己可以更加投入行政工作,服務港大。

生物常取高分 秘技就是繪圖

 成功帶領港大成為全球排名第18名的徐立之,本身為中文大學的畢業生。面對既是母校,又是港大競爭對手的中大,徐立之慷慨並坦誠地表示,「如果要為學校捐款,我第一個捐給中大,表示對母校的感激;但是母校是母校,工作是工作,兩個概念要分清。」

如要捐款先選中大

 當年就讀中文中學的徐立之順理成章地進入了中大,現為基因權威的他原來當時最感興趣的是建築學,但因多年前中大並無建築系,他報考了頗有興趣而且考試成績一直高分的生物系,為其後來的成就奠基。他又笑言自己取高分其實是有秘訣,「重點就是我喜歡畫圖,要演繹生命史,用文字表達並不容易,但只要配上圖畫去解釋,一切都講得通了。」

 近年政府對大學削資,令資源緊絀,造成激烈競爭,而各院校均積極爭取籌款尋求發展。徐立之指,其中大校友的身份並未對籌款造成影響,反而更能推動港大校友支持,「過往港大與校友聯繫比較少,近年已有所加強;要叫校友捐款時,我個人第一個捐給中大,便可以身作則了。」他又強調,支持母校與校長工作只要分得清,兩者其實並無衝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會客室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