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香港時代」式微需求變留人才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03]

 【本報訊】(記者 吳玫)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一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才在此打拚和安居。近20年來,有越來越多出生於內地、到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海歸派」,選擇來港工作、生活。據統計,僅97年回歸後,便有4至5萬名內地的海外學人落戶香港。但隨著時代發展的步伐,不少海歸派都認為「北上回歸」的日子即將來臨,而香港亦極須轉變其原有的橋樑角色,才能留住人才。

回歸學人聚首研討

 「回歸學人在香港的情況」研討會昨日在港舉行,大會由香港發展論壇召集人陳啟宗主持,並邀請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講座教授王紹光,在港內地畢業生聯誼會主席耿春亞,中信資本首席執行官張懿宸,摩根大通中國首席執行官方方,曾任職紐約金融界、現隨丈夫來港做家庭主婦的袁滿等嘉賓和近百名學界、金融界等代表,共同分享和探討回歸學人在港的經歷和前景。

 在港的海歸學人與香港一樣,往往被視作聯繫海外和中國的橋樑。但經過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他們都坦承再過5年後未必還在香港,而香港的角色亦需要轉變。其中張懿宸認為,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對內地的影響和優勢在於資金、理念和人才上。但現在內地的官方和民間資本實力雄厚,已不讓香港專美;中央部委各部門對國際發展趨勢的了解和研究都深入;內地人才的國際視野逐漸開闊,他指自己常和港人到內地開會,許多港人看問題、提建議仍只從香港角度出發,「香港人應該自視不足,那種居高臨下、告訴內地人怎麼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法制稅收仍具優勢

 來港已經15年的張懿宸笑說,出生於北京的自己和來自上海的太太一直在爭論該返京或是還滬,「很明顯,這兩個城市都是未來的金融中心,有很多的發展機會。」不過,現場亦有許多內地學人和香港觀眾認為,香港在法制、稅收、信息自由等方面的優勢,內地短期內仍未能迎頭趕上。

 am730主席施永青則認為,西方的金融制度已經「異化」,難以承托經濟的發展。他期望海歸精英應秉持批判精神、探討新路徑,以令中國在人類經濟制度上有所貢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