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錄 風雲30載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第二篇 田野上培育出「高新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03]
放大圖片

 ■宜業宜居的高端產業園區建設初具規模。

 來到亦莊採訪的第二天,早上起得很早。

 為了探究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幾年時間即令同行側目、國際關注的緣由,事先與主人約定先了解開發區走過的路。

 1992年,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剛剛開始在一片莊稼地上動工。她比中國第一批開發區整整晚誕生十年。如今卻在全國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開發區中位列前茅。這應當不是一句「開發區速度」所能涵蓋的。

 田野上培育出「高新區」,在開發區創建和發展中,一定有許多艱辛開拓和科學探索的故事。

 1991年夏季的一天,北京市領導及相關委辦局領導來到古有「風水寶地」之說的亦莊,為規劃中的開發區選址。陽光下,廣袤平坦的田野一片安寧,只有遠處高高的、延伸到天際的京津塘高速路展示著現代化的偉力。

 亦莊的現代化之路也就是從這時起步的。

 1992年開發區開工當年秋末,日本企業資生堂便憑其對中國改革開放的了解和靈敏的經濟嗅覺,成為進入開發區的第一個外國企業,資生堂與中方合資企業——資生堂麗源的名字,連同它在亦莊的創建過程也載入開發區史冊:

 談判中日方提出:地價要優惠,廠房建好即須市政條件齊備,保證兩年內投產。站在深秋一片荒地旁,開發區人咬牙承諾做到!並寫入雙方協議書中。

 「我們那時跟農民一樣,整天戴著草帽,穿著水鞋,鑽莊稼地」。

 採訪中一位經歷過那段艱苦的的技術人員回憶說,「經常需要去施工現場,管委會給一人發一個水壺,因為一出去就是半天,沒地方喝水。

 「踩路由(路由:道路或管線的走向)一趟單程就十公里八公里,地形又複雜,從踩路由到驗收通氣,全是地走」。

 「主要部分是冬天做的。說起來最艱苦的還是市政建設工人……」

 一年,建設完工。再過半年,資生堂投入生產運營。

 也許,那就是開發區艱苦奮鬥精神的發端。以後十幾年,困難無數,是這種精神生生不息,創造勝利無數。如今,不斷追逐國際標準使開發區的面貌巨變,堅守創業精神使開發區人情懷未變。變與不變之間,就是開發區成功的要素之一。

 來開發區的許多海外投資者大都信奉「快」字,而開發區給他們帶來的是「更快」。為了這個「快」字,開發區按照「小政府,大社會,大市場」的理念,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管理機制,曾經一次性將111項行政審批取消97項,只保留資源性、基金性和符合國際慣例的14項。

 開發區創建「一站式服務」大廳,一站搞掂全部手續。

 受益於這個大廳的效率,法國施耐德公司從簽定建廠合同到辦完全部手續只用5天時間;而開發區因此得益的是,施耐德第二間工廠隨後在這裡開辦了。

 2000年,台灣富士康集團意向在開發區投資。素以追求快速且辦事嚴謹聞名國內開發區的郭台銘先生向亦莊提出了11個「難題」,最後的要求是:從立項談判到建廠出產品半年時間。5個月,開發區人達成了他的目標。

 郭先生對北京市領導說:我一直以為北京人在經營思路上比較保守,開發區的創新思路和高效率令我出乎意料。於是,就有了10億美元的追加投資和今天的富士康工業園。

 七年之後,在一份有2000多台商參與的投資問卷調查中,亦莊成為21個「極力推薦城市」之一,和10個最受台商推薦的城市。這應當是親身感受,或台商之間「體驗性傳播」的結果吧。

 在亦莊,「快」是一種共同的風格,是給予對方信心,甚至是彼此欣賞。

 一個「快」字,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脈搏,道出開發區又一成功要素。

 亦莊始終是一片沃土。今天收穫的不再是稻菽,而是蓬勃成長的企業。一批批開發區人就是辛勤的耕耘者。

 良好的硬件資源和配套設施是開發區首先要具備的。到2002年6月底,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億元,區內道路、供排水、供電、供熱、通信及環保等,設施完備,國際水準:住宅、學校、銀行、醫療、娛樂一應俱全。高檔時尚。寬帶多媒體信息網,使開發區成為數字化的園區。但真正讓投資者認同的還有開發區人的現代服務意識和真誠的態度。

 開發區管委會會定期到企業現場辦公,聽取需求。一次,一位企業經理提出開發區內有海關,沒有商檢機構,辦理產品進出口還是要出開發區。開發區領導隨後便為此特別登門交流,不久,商檢局便進駐了開發區。

 「想不到!這麼快能夠得到落實」。那位經理好感歎。

 四通松下電工有限公司物流需要使用2噸以上大貨櫃車進出開發區,這超出了開發區公路管理一般規定。管委會得知企業難題,主動了解詳情,協調相關部門論證,並找到了解決方案,三、四天時間,企業得到通行方案,這個在企業看來幾乎沒有變通的問題解決了。

 哪裡有良好的生態,哪裡就生機勃勃。

 以科學的現代化管理、全心全意的服務,創造和不斷改善良好的企業生態環境,使投資者無障礙工作,舒適愉快生活,是開發區成功的第三個要素。

 開發區創建初期,在這裡工作的人們願望樸實而執著:多招企業,招大企業!但是到底怎樣搞,未來會是怎樣?誰也沒有經驗。全國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幾千個開發區,雖比亦莊早起步,但也少有成功經驗和成熟理念可以借鑒。

 那時的人們也許沒有意識到:與其苦思冥想,不如借助國際工商精英的眼光。他們的企業擁有幾十年上百年的經營管理歷史、顯赫的品牌、先進的技術,特別是抗擊競爭的和跨國投資的經歷!

 充分發揮借助首都優勢,盡快創造硬件條件,積極尋求談判機會,以真誠相待贏得彼此信任……只有這些,並不夠專業。但在初期,卻是正確方略。因為一旦亦莊今天的真誠和明天的前景吸引了有國際經驗的投資方選擇了這裡,就會給這個開發區帶來巨大啟示!

 曾是世界通訊巨頭諾基亞董事長的約瑪.奧利拉當年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當時亦莊人還不明其為何物,但今天它在這裡變為現實。

 這個夢想是:

 早晨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上午便在中國進行研發和生產,下午進行組裝,傍晚乘最後一班飛機,將剛下生產線的手機直接送到用戶手中。

 九十年代初,美國人的MOTOROLA已經搶佔了中國市場,他們把工廠建在了有雄厚工業基礎,且擁有優良港口的天津。

 奧利拉則希望借助北京的政治優勢、科研優勢在中國後來居上。至於交通便利,他選擇一小時內可以直抵天津港的亦莊。

 奧利拉這個獨特的運營模式,需要一條產業鏈,零配件供應商以及物流公司等合作夥伴將共同入區生產,並最終以「零距離」合作、「零庫存」運營的低成本戰略創造利益的最大化。

 幾年之後,星網工業園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移動通迅產業基地。

 「星網」成為了MBA教程的經典案例;對亦莊開發區而言,「星網」則是驚世駭俗的大事!它的意義不僅是諾基亞連同幾十家產業鏈上企業的進入,更在於讓亦莊人找到了發展開發區的途徑。這條路徑便是:

 吸納龍頭企業,圍繞龍頭企業發展產業鏈條,以產業鏈為主脈,壯大為主導產業。這條路徑是開發區成功的第四個要素。

 今天,亦莊已形成諾基亞、中芯國際、京東方等為龍頭的電子信息產業,以拜爾、島津、第一製藥等為代表的生物工程與新醫藥,以奔馳為代表的汽車,以SMC、施耐德、ABB、康明斯等為代表的高端技術與現代裝備製造等四大主導產業。

 2002年8月25日。這一天是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十周年生日,亦莊彩旗招展,到處喜氣洋洋。

 開發區管委會對外發佈了這樣一組數字: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歷經十年,累計入區企業超過1000家,吸引投資額近40億美元,其中外商及港、澳、台企業投資額佔其中75%以上,平均投資額超過1000萬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7倍以上。

 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在全國已經名列前茅。

 雙喜臨門:

 在開發區建設十周年前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區方案獲得國務院批覆,這預示著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面臨新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那一年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對於開發區來說,這是發揮綜合優勢、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發展水平的良好機遇。但另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也就意味著,開發區所享有的這些優惠政策,將漸漸喪失其吸引力。開發區新的優勢在哪裡?

 歷經滄海,十年一劍,亦莊人不再生澀。他們從世界各國高科技開發園區發展趨勢中尋找到了答案:

 必須創造滿足世界高科技企業生存和發展需要的全新綜合環境,從依靠政策引資轉為環境引資。這既包括園區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條件的提升,更包括政府服務理念更新、扶持發展現代服務業、創造國際水準的科研、生產、生活公共服務平台、營造具有當代特徵和國際共享的人文環境。

 歷史的巧合使十年成為一個輪迴。2002年,開發區站在又一個起點上。

 帶著對歷史的崇敬和了解今天的慾望結束了一天的採訪。眼中的道路、廠房、綠樹少了一些陌生和新奇,多了一些熟悉和親近。金色的餘暉中博大大廈十分壯美,那裡是開發區管委的工作樓。明天我就要走進那裡,去感受今天新亦莊人的情懷和抱負。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實錄 風雲30載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