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香港文匯報60周年報慶系列專輯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伊泰集團信仰鑄就社會責任擔當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03]
放大圖片

 ■內蒙古伊泰集團有限公司向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捐款2000萬元人民幣。資料圖片

本報駐內蒙古記者 郭建麗、康學峰

 改革開放30年,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使企業社會責任也越來越深入人心。今年7月,在廣東考察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企業要認真貫徹國家政策,關心社會,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企業家不僅要懂經營、會管理,企業家的身上還應該流著道德的血液。」

 被喻為「中國煤炭工業一面旗幟」的內蒙古伊泰集團,一貫奉行誠信盡責,回報社會的宗旨。汶川大地震後,伊泰集團在第一時間捐款2000萬,成為內蒙古抗震救災第一家一擲千萬的企業。沒有宣傳報道,沒有登台做秀,有的只是一顆扶危濟困、為國分憂的拳拳之心,這正是伊泰精神的積澱。在伊泰人眼裡,企業社會責任不是單純的精神「境界」,而是一種取之社會、還諸社會的義務和責任。

承擔社會責任 踐行企業公民

 企業公民是優質企業的代名詞,是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典範。企業公民理念起源於西方發達國家。近些年來這一思想廣為流行,連《財富》和《福布斯》這樣的商業雜誌在企業排名評比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可見西方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1999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全球契約計劃」,並於2000年9月正式啟動。它標誌著聯合國正式介入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目前,「全球契約」計劃已經有包括中國在內的100多個國家、3000多家著名大企業參與。

 在中國,自古就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古訓。「扶貧濟困、樂善好施」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無論孔子說仁還是老子論道,抑或樂善好施的倫理道德,都彰顯一個社會扶助責任的精神,貫穿了民權公平的「公民」樸素思想。中國企業經過30年的發展變革,已經開始從單純的「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越來越多的企業把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看作是企業發展戰略重要的一環,從而納入發展計劃之中。

 中國規劃建設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骨幹企業之一伊泰集團,在其20年的發展史上,始終將企業的社會責任貫穿於企業的經營理念之中。伊泰集團一貫堅持的「四個不變」治企原則之一就是,堅持為地方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做出貢獻的思想不變。正是秉承了這樣的發展理念,多年來伊泰集團累計用於社會各類公益事業的資金已達到1.5億元。2005年伊泰集團榮獲民政部年度中華慈善獎,成為內蒙古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企業。

 聯合國「全球契約計劃」所提出的九項原則,基本上都是企業應盡的剛性責任,從企業內部看,就是要保障員工的尊嚴和福利待遇。伊泰集團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依靠廣大職工,充分尊重廣大職工主人翁地位的宗旨不變。根據企業經濟效益,公司保證了員工收入水平與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最大限度的讓員工分享到企業的發展成果。在伊泰普通員工2005年年收入已達到6萬,發展趨勢是10萬的目標,收入水準在同行業中名列前茅。另外,企業經常性的扶助特困戶,為受災患重疾職工捐款,為員工解決安居、養老退休和子女入托入學等問題。這些都體現了伊泰真正做到了把「以人為本」落到實處,並貫穿到企業管理全過程。

 伊泰集團在發展壯大的同時,對教育事業傾注了一腔真情。多年來,伊泰集團捐資助學逾千萬元,資助當地的大、中、小院校,還為內蒙古大學等院校和教育機構捐款,用於興建希望小學,改善辦學條件,新建教學樓、學生宿舍。並幫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大學生走進了嚮往已久的大學校園。伊泰集團這些助學的義舉,對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積極影響。

 有專家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是中國經濟發展由粗放式向集約式漸變的過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很多過去的觀念都要變革。這個觀念變革的核心,就是以社會責任來引領企業,因為事實已經非常充分地說明,一個沒有責任的企業不可能走得太遠。伊泰人始終奉行企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服務社會、回報社會的原則,正是有了這樣的發展理念,才有了今天活力四現、生機勃勃的伊泰。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香港文匯報60周年報慶系列專輯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