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本報北京新聞中心記者:葛沖
古老而神秘的東方文明,以兩位數飛速發展變化的中國經濟,在過去30年間,就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各種膚色的外國人絡繹不絕地來到中國。他們或短暫來華旅遊,或長年在京工作學習,抑或選擇在京城安家落戶。30年間,作為一個在華的特殊群體,他們與中國人一道經歷了中國的變與不變,而他們在華的衣、食、住、行的變遷,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變與成就。
午夜時分,位於北京三里屯的一排排酒吧和夜總會仍閃爍著霓虹燈,狂歡者三五成群,令並不狹窄的街道顯得有些擁擠。人群中,有中國人、也有美國人、歐洲人和澳大利亞人。而在30年前,這是一道不可能見到的風景。
見慣不怪 國人不再好奇
早在1981年來到中國的意大利人安德烈告訴本報記者,20多年前的中國給人的感覺是封閉的,外國人會被像外星人一樣圍著看。「現在外國人在中國的生活已經比較接近一個正常公民的生活,人們不會再對你特別好奇了。」
安德烈形容,他在中國生活的20多年的時間裡,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在其它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經歷的。」
改革開放30年間,有著成千上萬的像安德烈一樣的外國人來到了中國,進行商貿活動以及參觀旅遊。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僅2006年一年,中國入出境外國人就已達到了4,424萬人次,較2001年的2,239萬人次增長了97.6%。這期間,中國每年僅邀請來華的海外專家就超過44萬多人次,在華就業的外國人超過6萬人,外國人每周在華投資額就達10億美元。
來華工作 已非「苦差事」
據知情者介紹,以前很多西方國家派駐北京的外交官或商務代表都會得到額外補貼,因為在這裡任職被認為是「苦差事」,甚至連衛生紙和方便麵這樣的簡單日用品,很多人都要從香港扛過來。
但現在,外交官們再也拿不到補貼了。外國人在京城的生活條件已大大改善。這座生機勃勃的大都市已擁有了未來式的玻璃建築、品牌專賣店、大型超市、酒吧和供應各種美食的餐館、數以百計的高檔賓館、快速高效的地鐵以及擠滿奧迪、奔馳的8車道馬路。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正開始在華工作、投資、留學、旅遊、講學、學藝和居住,緊密地融入中國社會。
視作桃源 「三非」老外增
而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長期穩定的政局,以及與歐美國家相比極低的生活成本,也對外國偷渡者充滿了誘惑。近些年來,中國正成為一些外國人,尤其是來自第三世界國家國民心中的「世外桃源」。中國出入境管理部門的數據顯示,僅2006年一年,中國就查獲並遣返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的「三非」老外1.6萬人次。
外界輿論認為,「三非」外國人近年在中國數量上升勢頭明顯也從一個側面間接反映出,中國對於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值得旅遊的文明古國,更是一個充滿著發展機遇的國家。
秀水街顧客 八成外國人
「1987年時,秀水街只是北京東城區永安里便道上的夜市。那時我每晚推著平板車,賣一些小孩和成人服裝,顧客也主要是些黑人。」8月初的一個夏日,坐在秀水市場6樓的空調房裡,曾一路親身經歷了北京秀水街成長的商戶李書蘭向記者描述著20多年前的老秀水。
不再賣假 人氣極旺
在秀水街自辦的報紙上,已把登長城、吃烤鴨與逛秀水列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從市場極旺的人氣和琳琅滿目商品看,這個口號似乎並不誇張。而僅僅在數年前,秀水街還是一個因賣假名牌而「享譽」海內外的地方。
秀水街董事長張永平告訴本報記者,現在的秀水市場是物美價廉,全世界各國到北京的外國人都會不請自來,從普通草根到外國貴賓都有。秀水街總經理汪自力透露,秀水市場每天都能接待3到5萬人,其中80%以上為外國人,保守估計市場年銷售額至少在10億元以上。
友誼商店 將大變身
然而,就在秀水數百米外的友誼商店,記者卻看到另一種景象。與30年前的門庭若市相比,現在的友誼商店,雖然商品品種比過去增加了好幾倍,但店內顧客卻寥寥無幾。位於長安街東端的友誼商店始建於1973年,是中國計劃經濟時代最為人熟知的地方之一。當中國的食用糖及烹調用油實行定量供給時,這裡卻可以用外匯券買到大量市面上看不到的東西。
過去,友誼商店是外國旅遊團必到之處,而如今,對面的賽特購物中心;東面的秀水街、貴友大廈;西邊的東方廣場;北邊的藍島大廈;早已將友誼商店團團包圍。生意清淡,友誼商店靠什麼發工資呢?看看商店一層一字排開的必勝客、日式回轉壽司、美國31種冰淇淋和星島咖啡,你也許就明白了。
據說,友誼商店重建項目已正式啟動,在不遠的將來,在商店的原址新建一座集大型購物商場、寫字樓和公寓於一體的友誼大廈。
各國食品不缺 流行自做中菜
在北京東城區的一處四合院裡,幾個外國人正在自己嘗試做中國菜——麻婆豆腐。他們來自不同國家,在此之前,他們彼此並不認識,但對中國餐飲的共同興趣,讓他們暫時聚在了一起。
這家位於北京胡同深處的四合院,是專門用來教外國人茶藝和中國菜的。Stacey是這家店的女主人,她兩年前來到北京,開了這家店面。這位曾於上世紀90年代到過中國的澳大利亞人回憶說,現在北京的商品種類已大大豐富,外國人隨時隨地可以買到包括紅酒、奶酪在內的各種食品,這和十幾年前的北京已截然不同。
現在的北京,早已遠遠拋離了30年前那個吃頓肉、吃點紅糖都要算計半天的年代。不單麥當勞、必勝客等西式快餐早已遍佈京城。各種正宗的法國大餐、意大利餐廳、日本料理、韓國火鍋店也比比皆是。
如今,對於在中國生活的老外們來說,吃到正宗的家鄉菜,已並非難事。而親自下廚,做頓正宗的中國菜給朋友們嚐嚐,才是時髦和老外們的最愛。
胡同四合院 成安居新寵
在北京的五道口,人們隨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韓語標識,以及韓國料理店、便利店和成群結隊的韓國人,甚至還出現了專門教韓國人油畫的畫室。在這裡,連出租司機一聽乘客講韓語,多半都會問:「是到望京嗎?」久而久之,五道口和望京因大量聚集著韓國人,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韓國城」。
外國人聚集區紛湧現
像韓國人一樣,北京還有多個這樣的外國人聚集區。例如,德國人多數集中在以燕莎友誼商城、凱賓斯基飯店為中心的地區。日本人則喜歡聚居在以長富宮、發展大廈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北京公安局出入境管理處資料顯示,望京、五道口之外,麥子店地區外國人口也達到近萬人,六里屯、朝外、建外、勁松等地區也是外國人聚集區。
過去,外國人在中國只能居住在指定的賓館、涉外公寓,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住所,在北京的外籍人員還必須辦理暫住證。2003年,北京取消外國人定點住宿的限制,以及辦理暫住證的規定。如今,很多外國人紛紛在中國買房置業,而胡同裡的四合院也成了他們的新寵。
自建四合院融入北京
位於東四北大街板橋胡同「板橋4號」,就是一家有18間傳統客房的四合院客棧,營業不到半年,在歐美已非常出名。來自法國的Claude和Nicolas向本報表示,選擇住在胡同裡的四合院是想以一種不同的感受來體驗北京。
而1949年出生在中國的英國人柯魯,則乾脆選擇在北京自建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小四合院來安家。在北京海淀一個公園門口附近,柯魯的四合院和門口的大梧桐樹,與附近的高樓形成了鮮明對比。
有專家指出,一個更開放的都市,無疑要迎接越來越多的外國鄰居,並學會與之融洽生活。比起那些高聳的建築群,它才真正代表著「國際化大都市」的概念。
「外籍」車牌 即將淡出
30年前,成群結隊騎著自行車上班的人流是北京街頭一道獨特的風景。而30年後的今天,自行車早已被川流不息的私家車所取代。在中國的外國人發現,除了自行車,他們出行時,還有出租車、地鐵、公交車等多種便利的選擇。根據北京去年年底開始實施的機動車號牌新標準,未來外籍車專用的黑色車牌也將被逐步取消。
據北京交管局方面介紹,黑色號牌始於上世紀80年代,是專門對在京外國人、港澳台地區居民以及外資獨資企業發放的車牌。新標準實施後,對在京申請機動車牌證的外國人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地區居民改為核發普通民用號牌。交管部門對原核發外籍車號牌的車輛,在辦理轉移登記和補、換領機動車號牌業務時換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