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9月17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石嬰兒,「石」堵何處?!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09-17]
放大圖片

內地先後有初生嬰兒懷疑進食三鹿問題奶粉後生腎結石,官員到超市回收三鹿奶粉。

東方爾

 三聚氰胺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導致人體泌尿系統產生結石。三聚氰胺廣泛用於木材加工、塑料、塗料、造紙、皮革、醫藥等行業,對於這樣一種「化工原料」恐怕沒有幾個人會將它與「餵養嬰兒」的奶粉聯想在一起,可就是這樣一種使用時無毒,食用後卻能讓人中毒的「化工原料」,日前竟然匪夷所思地出現在三鹿奶粉之中。

結石嬰兒 舉國驚駭

 9月9日,一則標題為《14名嬰兒同患「腎結石」》的報道出現在《蘭州晨報》上。報道披露,該院自6月28日以來收治14名不滿周歲,長期食用某品牌奶粉」卻患有「雙腎多發性結石」和「輸尿管結石」病症的嬰兒。隨後,湖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西、江蘇、福建等地相繼有媒體傳出消息稱,出現疑似案例。實際上,早在今年6月6日,在湖南就有人曾因5名嬰兒腎結石病,在網上向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官方網站上進行過投訴,可惜的是在食品監管司的官方網站,該投訴內容已被隱藏,唯留下7月2日的回覆,「請你提供問題奶粉的詳細信息,以便我們調查處理」之後便再無聲息。

 是啊,就算是第一個向報社報料「結石嬰兒」的父親李龍,也絕想不到他的一個電話,竟會揭開了「三鹿奶粉」的驚天大幕。作為中國的知名品牌,三鹿的奶粉產量連續11年全國第一,且還是「免檢產品」,連這樣的龍頭企業所生產的奶粉都存在質量問題,人們還該相信怎樣的奶粉呢?從事件曝光的那一刻開始,人們便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理,紛紛提出質疑,既然在奶粉中摻入三聚氰胺是「提高」奶粉蛋白質含量,降低生產成本的最有效的方式,那麼上午還說奶粉沒問題,下午就聲明召回,特別是早已掌握了如何檢查奶粉中是否含有原料三聚氰胺「測定方法」的三鹿,不僅無法「自證清白」,而且還逃不脫有意造假的嫌疑。儘管事件發生後,三鹿一再聲明奶粉中出現三聚氰胺乃是某些不法奶農所為,可是早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發現問題的三鹿,為什麼沒有及時地提醒消費者停用或及時召回產品呢?

食品安全 監管慢半拍

 三鹿奶粉事件剛一出,幾乎所有的人都聯想到了四年前曾發生震驚全國的「大頭嬰兒」事件,那時安徽阜陽農村的100多名嬰兒,因食用劣質奶粉陸續患上了怪病,僅2004年當地就有8名嬰兒因此夭折。其後查明,乃有無良商販製造無營養的劣質嬰兒奶粉大量銷往農村市場,一些標明為97%的嬰兒奶粉,蛋白質含量甚至僅有2%。

 眾所周知,在科技水平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無論是食物成分的檢測技術,還是食品衛生的檢查技術,基本上都能做到準確及時的鑒別出食品中是否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而為了保證食品的衛生安全,我國更是制定了嚴格嚴厲的監管制度和措施。

 可權威部門未能及時快速的發佈有關信息,相反卻只能「從有關新聞報道獲悉」的「慢半拍」行動,不能不說是導致奶粉致嬰兒結石事件之所以會演變成全國性的公共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更可怕的是,由於相關部門比媒體報道「慢半拍」的監管作風,還使本來對於食品安全衛生的信心已相當脆弱的公共心理處於崩潰的邊緣。結石嬰兒的出現之後,各種猜疑和恐懼在公眾中迅速蔓延,而隨之而起的洶洶湧湧的民意,更是無一不在叩問有關部門,為何沒及時提供預警?為何不能在第一時間就說明事件發生的真相,甚至有不少人更是怒指某些政府部門官員,失職、瀆職、腐敗,因為按以往的經驗,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有關部門的事前監管和事後及時通報與預警是絕對必要的。

公德不再 良知缺失

 在所有的經濟犯罪中,最讓人憎恨,最讓人痛恨,最可恥的就是漠視生命的犯罪,尤其是漠視無辜嬰兒的犯罪,「結石嬰兒」的出現,從來就不是單純「污染」或醫學技術的問題,而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利益、社會良知與商業利潤、公共安全與產品成本產生衝突和矛盾時孰重孰輕的問題。

 所有的奶粉都是以鮮奶為主要原料的。可是在鮮牛奶成本大幅攀升的前提下,從奶農們到中間商到工廠,全部都有在奶粉添加「三聚氰胺」的可能。「這是全行業的一個『膿包』,這次很不幸被我們三鹿給擠破了」,某位三鹿員工的這句話不僅一語道破天機,也讓人情不自禁地聯想到2005年光明乳業在鄭州曝出的「回收奶」事件。當時由於管理的腳步跟不上「擴張」的速度,造成某些人將「回收奶」再加工出售的事件。

 事實告訴我們,幾乎所有急功近利、只顧眼前、不顧將來、見利忘義、拋棄公德良知的「行業潛規則」的盛行,都來自於企業為了擴張而只計成本、不計質量、不管安全的市場競爭方式。而回顧以往食品安全事件的過程與教訓(如蘇丹紅、敵敵畏火腿、毛髮醬油),幾乎都是「行業潛規則」替代了政府頒布的安全法規、檢測手段等「明規則」的結果。

 民眾從來就不指望監管部門能事無鉅細地監控一切、消滅一切食品安全問題。每個企業也都有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訴求和理由。可是,這些都不是企業經營者可以為了利潤,拋棄公德、放棄良知的理由。

 可怕的「三聚氰胺」,可憐的「結石嬰兒」,相信每一個國人都不希望在出現了「大頭娃娃」和「結石嬰兒」之後,再出現其他的「××娃娃」「××嬰兒」。

亡羊補牢 民意問責

 有毒有害的問題食品為何屢禁不絕?換言之,在眼下問題食品人人喊打的態勢下,市場上卻依然出現了「結石嬰兒」,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試想,在「結石嬰兒」沒有出現之前,十三億的中國人當中,有幾個人能想得到作為「塑料工業原料」的「三聚氰胺」竟然會出現在被國人視為高檔營養品的奶粉當中?一個只追求「經濟效益」卻不追求社會公德的企業,注定是一個畸形的,遲早會走向崩潰的企業;一個沒有良知和社會責任的企業,無論眼下的規模有多大,市場份額有多大,總有一天將用自己的手扼住自己的咽喉。

 「結石嬰兒」的出現表面上看來似乎只是某些企業出現了問題,實質上它是一整個社會公德缺失、良知不再、道德滑落、人性的底線被瘋狂的金錢慾望所擊穿的必然結果。為此,筆者以為,要清理堵在「結石嬰兒」體內「三聚氰胺」這塊有毒的石頭,首先得清除「堵」在某些企業和中國社會體內「良知不再」、「公德缺失」這二塊大石頭。比如說,讓食品安全由民意問責成為常態,成為督促政府部門加快、加大食品安全管理速度的有效力量;比如說,加大懲治力度,把企業從只要利益不要責任的泥坑中拔出來,讓製造「有毒食品」的不法分子傾家蕩產。只有這樣,食品生產者才會有所畏懼,有所害怕,食品管理者才能有所負責,堅守職業底線;只有這樣,食品才會出不起事,消費者才能放心地張開自己的嘴,吃得放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