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羊璧
三國時,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在作決定之前有一場由「群儒」參與的大辯論,這件事,《吳主傳》中提到了,《周瑜傳》中,更具體寫這場辯論的起因:
「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權延見群下,問以計策」。
這裡清楚說,這次會議是由孫權召集的。
寫在《三國演義》中,是諸葛亮主抗曹,在會上針鋒相對地與東吳那些對曹軍「聞之皆恐」的主降派大辯論、舌戰。小說中一一提到東吳發言的眾多名士,《吳書.周瑜傳》中則沒有點名,只把眾多意見歸納起來,這樣說:
「議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漢相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衝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而勢力眾寡,又不可論。愚謂大計不好迎之。」
主降者的分析,是有根據的。一是曹操有政治上的優勢(能以天子的名義號召),一是現在他擁有劉表的水軍,陸軍兵力又眾。東吳相比,力量懸殊。
主戰的周瑜則分析曹操的幾大弱點。一,曹操在北方的統治並未安定,關西還有馬超的反對力量;二,水戰並不擅長;三,天冷,馬糧(草)欠缺;四,南下的士兵水土不服。
因此,周瑜信心十足,認為「將軍擒操,宜在今日」。周瑜說,只要「請得精兵三萬」,就可以破操。
這裡,主降是眾多的意見,(「議者咸曰」,表示是眾多的),相對的是周瑜的意見,主戰。經過辯論之後,可能有些議者會轉為同意周瑜的意見。如果投票,到底誰的意見佔上風,看來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
但是非常抱憾,沒有這個答案。中國的傳統習慣,即使有一個討論的過程,總是不會以大眾投票來做決定的,總是由最高地位的一人來作最後決定。他說該怎麼就怎麼。
在當時東吳的辯論會上,做最後決定的理所當然是孫權。孫權說的是:
「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君言當擊,甚與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孫權本來就想抗曹,他也是當時有大志的地方勢力之一。現在袁紹、袁術、呂布、劉表等力量已經消失了,就剩下他與曹操成「勢不兩立」之勢了。他就想打。周瑜說打,說可以打,他高興得說是上天賜給他一個周瑜。
孫權並沒有充分分析眾人、周瑜的意見,只表示了他的立場,要打。就這樣做了結論。
這個決定的過程、模式,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常見的。中國古時的傳統,一直強調最高天子的地位。天子是代表上天的,上天又給予天子(人間統治者)以治世秘訣,一切決定於這最高一人。天子也應該以民為貴,應該聽意見。但聽意見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過程,用不著投票(或左右袒)決定,參與發表意見的人也沒有這個權利,不存在這個制度。
就這樣,赤壁之戰定下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