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通識路路通:謠言催生危機 東亞事件須反思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17]
放大圖片

 ■9月24日,東亞銀行因被謠傳影響,發生罕見擠提事件,至傍晚,該銀行中環總行排隊提款的人龍依然未散去。

本報記者 劉美顏

  9月24日中午開始,東亞銀行在香港的多間分行出現擠提,事件波及澳門的國際銀行及永亨銀行,大批巿民通宵達旦急於提走存款。事緣有消息指東亞銀行陷入財政危機,存戶均擔心銀行倒閉,積蓄會化為烏有。據聞其中一名老婦,在提款人龍當中人有三急,向職員借用廁所被拒,卻不敢離開,竟撐起雨傘就地解決,其他存戶亦只得掩鼻留守人龍內,可見各人提款的決心。這樣一個場景,令人難忘,更值得以通識思維從多個角度進行反思。

反思之一 謠言的「殺傷力」

 據悉,東亞銀行鬧出擠提,是因為有人涉嫌於網上討論區散播消息,指銀行將會出現擠提,並呼籲公眾提取存款;另1人更在東亞出現排隊提款事件後,涉嫌在網上指東亞將倒閉。透過互聯網和流動電話,謠言傳播速度驚人,亦令其影響力大增。

 其實,被謠言所害的機構不止東亞。本月初,CNN旗下的網站iReport發出有關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喬布斯心臟病發急送入院的消息,觸發蘋果股價急跌。有關消息在iReport上刊登了20分鐘,直至蘋果發出聲明否認後,iReport才刪除有關消息,事件又令美國證監會展開調查。原來iReport鼓勵普通市民當記者發表新聞稿,網民上載的「新聞消息」,毋須提供真實姓名,只須提供電郵地址,結果闖下大禍。

 香港講求言論自由,各種供人們聊天發表意見的網站,也不可能全過濾及核證過發言者的言論才讓人發表。有專家指出,要處理謠言引起問題,網站公司應該加強註冊和身份登記,並且對敏感發言提高警覺,有需要時要介入阻止,並把記錄交給執法部門。

反思之二 東亞的危機處理

 對於研究危機處理的學者或專家而言,東亞銀行擠提事件是一個很好的討論個案,可供其他大企業參考。有報道指出,早於事件發生前6日,東亞曾在股市停牌並公布有職員違規交易導致虧損,影響已公布的中期業績,於是有網民在互聯網中表示憂慮銀行的財政狀況;至9月21日,網上開始出現「執笠」傳聞,而流言最終透過手機短訊而廣傳,於24日演變為真正的擠提。

 東亞管理層承認,在9日22日已獲悉有不利公司的傳言透過互聯網及手機短訊傳播,由於擔心引起公眾恐慌,故低調面對。至23日下午4時發現提款存戶明顯增加才報警,再選擇於24日才召開記者會交代事件。

 事件給其他大企業的教訓是,危機處理工作要果斷進行,反應要快,亦要有透明度,例如東亞應在得悉虛假消息後迅速回應,早在存戶作出恐慌性行動前就該召開記者會澄清事件,此舉可利用較有公信力的主流傳媒的即時新聞平台發布準確資訊,以作出澄清,並淡化短訊及互聯網不實消息的影響力才是上策。

 有管理專家指出,企業在面對危機時,可考慮每日透過傳媒作出匯報,令客戶以至大眾得以掌握最新發展,有助盡快解決危機;也有人建議銀行可發短訊及電郵予客戶,增加透明度,挽回客戶及市場的信心。

反思之三 擠提過後的商機

 雖然東亞事件已大致平息,但近日全球金融巿場風起雲湧,巿民都人心惶惶,股民固然擔心股票、債券價值大縮水,連銀行存款戶口的存戶,經過東亞擠提事件,也開始擔心本地銀行會否真有一天會倒閉。

 不過「有危就有機」,正由於法國巴黎市民對銀行信心崩潰,紛紛搶購夾萬,令當地夾萬製造商生意應接不暇。自雷曼兄弟倒閉後,巴黎夾萬銷量在過去4周上升了3至4成。

 普通市民買的夾萬僅30厘米高,約售3,000至5,000港元;有錢人和行政總裁則要求1.8米高的特大夾萬,售價亦較貴,達13.8萬港元。

反思之四 如何保障存款穩妥

 東亞事件負面影響顯而易見,其中之一是激發「金融海嘯」下,銀行信貸以及市民對銀行存款信心危機。有見及此,港府最近推出預防性措施以加強本港銀行體系的穩健,包括以外匯基金為市民存款提供無上限的擔保,有效期直至2010年底。

 有意見認為,新安排會吸引更多未有全面擔保地區的本港居民境外存款,紛紛記入本港賬下,令本港受保存款越滾越大,由於本港的外匯基金要擔保有關風險,變相令基金的風險增加。此外,過了2010年限期,提供全保有其成本,若保額增加,成本將轉嫁客戶及股東。

 不過無論如何,對本港個別存戶而言,當然歡迎有關計劃,而銀行界亦指措施可以避免資金出現跨境轉移到其他有存款全保的國家,提高本港金融體系的穩健。由此可見,任何政策都有利有弊,世上無免費午餐,政府只能權衡輕重以作選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