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回顧:糧票被送進歷史櫥窗
80年代初的中國是一個票證瘋狂的年代。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這三大類。食品類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各類蛋票、糖票、豆製品票及蔬菜票等。
貴重物品票證極搶手
服裝和用品類的票證更為繁多。從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到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票等,應有盡有。一些貴重物品,如電器、自行車、手錶更是一票難求。
票證的種類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什麼樣的商品就用對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管理這些名目繁多的票證,部分地方的商業局還設立票證管理辦公室,專人負責票證發放。
在朱光榮的記憶中,80年代初期,想吃一次魚或者糖果,只能等到春節。那時,食品供應點前總要排起長龍。因為是憑票供應,所以人人有份。對於買到手的冷凍帶魚和過期糖果,也不會有人抱怨,反而會當作寶貝一樣珍藏起來,準備用來款待拜年的客人。
因為市場商品的稀缺,那時的票證制度對保障供應、穩定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時也給人民生活帶來嚴重不便。朱光榮說,當年人們想買短缺商品時,不僅需要攢錢,而且還需要湊夠這些必需的票證,「像現在超市裡什麼東西都能買到,大商場裡手錶和電器氾濫成災,以前是不能想像的」。
80年代中出現議價糧
1985年,國家關於糧食統購統銷的政策有了鬆動,標誌性事件是當年元旦,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規定「糧食、棉花取消統購,改為合同定購。」
有學者稱,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第一次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1985年,朱光榮發現他的工作內容有了明顯變化。首先,他們不用再挨戶發放糧票了,取而代之的是東城區糧食局統一製作的糧票代存卡。居民購買糧食時,所用糧票直接從卡裡扣除。
此外,在四區糧店內,開始有了議價糧出售。所謂的議價糧,是相比國家統一定價的平價糧而得名。議價糧由當地糧食機構進貨並自主定價,價格可按市場需求浮動。
四區糧店內,除了平價糧櫃檯外,多出了議價糧櫃檯。議價糧的價格是平價糧糧價的一倍,但購買議價糧不受糧票限制。
此時,北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因為計劃生育的實行以及副食品的增多,居民在餐飲上不再是單純地吃糧度日,每月糧票或多或少有了結餘。即便家中突發狀況,糧食不夠吃,也可購買議價糧來補缺。(二) ■京華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