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理財通勝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農村改革有望締造奇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29]

 剛結束的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就農村改革發展發表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就著土地管理制度、糧食生產問題、農村金融體系以及城鄉建設等方面,都有重大政策突破,對未來中國內地經濟發展起著深遠影響,當中亦有不少投資機會湧現,值得投資者仔細咀嚼理解。

 中央自推行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改革開放成果斐然;過往改革成果主要集中於城市,城鄉之間的收入和生活素質差距持續擴大。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仍然落後,而農業生產仍只維持小農經濟模式,一方面未能回應日益增大的食品需求壓力,另外農民生活貧困亦限制國內內需市場的發展,特別是環球金融海嘯爆發後,將令內地私人投資與出口表現急劇放緩。若果中央仍不能大力拓展內需市場刺激消費,內地經濟發展就只會受制於外圍經濟波動;今次就是尋找農村改革這個突破口,讓內地經濟與社會實現持續性發展基礎。

農地貨幣化 縮城鄉差距

 這次農村改革的核心,主要將容許農民流轉土地承包權,容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或轉讓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權,但當中卻不可改變土地的集體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以及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這表明當局希望流轉是發生在農民之間,而不是將土地轉讓給城市住戶或地產發展商。經濟學者分析,如果農地能夠實現貨幣化,大量土地價值可將釋放出來,有分析估計,涉及的土地價值將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到時大量財富將可被釋放出來,這有助縮小城鄉的收入差距,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自會增加消費,將提升內需作為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會大有幫助。

 在糧食生產問題上,《決定》認為實行農民流轉土地承包權,農民可以自己支配與處理土地資產,有利促進集中農地承包權,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擺脫過往的小農經濟形式,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除可刺激農業資本性支出以外,過剩的鄉村勞動力亦會重新再投入農業生產,農業走向經濟規模化發展(Economies of Scale),除有助強化國內農業的競爭力以外,亦有助解決日趨緊張的環球糧食短缺問題,亦可令中國實現糧食自給自足。

 農村改革亦涉及金融體制的革新,由於改革涉及流轉農地承包權,相應的金融業變動亦要進行,這包括中央政府鼓勵商業銀行放寬向農村發放的信貸額度;又表示在適當時候將取消農村信用合作社貸款利率上限的制度,以加強農村金融機構的貸款定價靈活度;亦會向農村金融機構提供財政補貼。在資本市場層面方面,農村改革亦涉及引入農產品期貨,同時容許外國投資者在國內農產品期貨進行交易,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筆者相信現時積極拓展農村市場的金融機構,未來增長潛力或會高於市場預期。

基礎設施快速現代化

 土地改革亦會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快速現代化,現時農村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文化、教育與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道路設施亦十分落後。若果未來農業成功邁向經濟規模化發展形式發展,對電力、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的需求將十分殷切,相信未來國內基建行業仍有巨大發展空間。

 不過這次改革估計亦會遇到不少風險與困難,例如若果農民將土地承包權流轉後,又未能改善家庭生活和謀生技能的話,可能會造成社會不安。農村改革亦不一定可提升農民收入,因為這仍取決於內地當局會否人為地壓低農產品價格,而且社會福利改革仍未可令農民受惠,因此農民未來景況仍會面對風險,事實上這次改革成效亦視乎當局能否在地區層面上落實執行政策。

 綜合而言,今次農村改革是內地當局經濟政策的策略性部署,要將國內過往以外向型的經濟,透過農村生產力的再造,轉型至內需為主軸的經濟體系;正是過去向來不受重視的農村市場,或許能拯救國內經濟免受這次環球金融海嘯的衝擊。   ■柏斯理財集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理財通勝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