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山戲夢:《邊城》無壞人 悲劇竟發生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0-30]

羅 菁

 悲劇的發生,常由於醜惡的人性,哈姆雷特王子最終倒下,那是因為他周圍有像他叔叔那樣邪惡的人。《邊城》裡沒有壞人,悲劇竟發生了,我們就不得不震驚了。難得一群好人聚首,為甚麼就不可以自成天堂呢?這個美麗的峒城,也沒有外在邪惡的入侵,為甚麼不可以自給自足,營造一個真善美的舞台,讓世人來觀賞羨慕?

以老百姓角度 審視人性善惡

 故事一開始,我們隱約感受到翠翠母親的死亡威脅,她的愛情悲劇似乎就是因為她和情人的善良本性所造成的。如果她的情人不那麼忠厚,不惜逃兵役,如果她也忍心離了老父,兩人就可以私奔,以後也許就可以快快樂樂過日子。又或許他們不那麼相愛,後來就不會製造不能共生,只求共死的悲劇。

 同樣的邏輯也可以用在翠翠這一代的悲劇上。若大老一開始狠下心腸,不給弟弟任何機會,也許提親就成功了;又或者他不如此用情,就不會衝動至離開峒城,以致後來淹死江中。祖父若少疼孫女一點,就不會害了自己的命。不用太多,只須向各人多派一點點壞心腸就好。然而,4條人命犧牲了,也沒有換來大團圓的結果。

 沈從文藉他的小說,似乎在和魯迅在較勁。他要告訴他那位不斷揭露中國民族劣根性的前輩:就是除去了民族的劣根性,天堂也不會立刻來臨。他以一個老百姓的角度,審視人性善與惡,發現了他們的複雜因果關係,要給他們幸福,竟沒有公式,也沒有答案。但他沒有震驚,也沒有動氣,彷彿看過很多悲劇發生,就寬容了。就像張愛玲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那不等於麻木,否則他寫不出詩一般的小城風情。他寬恕了筆下那些卑微的人物,容許他們犯錯,沒有嘲笑他們。

1988年諾獎 本來要頒給沈從文

 沈從文自14歲從軍,於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一帶行旅,看過無數殺人的殘酷事件。他的祖父、父親、以及兄弟全都死於軍中。他直面低下層如軍人與農民的生活,他慣看殺戮,人性的陰暗,他不會不知道,所以他營造的峒城風光人情,不是否定或逃避他以上的經驗。他要做的,就是還原一個較為迫真的小說生態,讓老百姓的人物角色生活其中,於是他們曾經扭曲的人性,得到還原。他沒有天真得以為人性本善,或相反認為中國人是優秀民族。他那些善良的中國百姓,仍得面對頻仍的天災人禍,遭受命運的播弄。在抵抗命運時,他的人物仍然失敗,因為他深知這是客觀的事實,世界會不因為甚麼理由,而不會發生悲劇。不過,他筆下的人物在天災人禍中,仍然兀自按著本分生活,自然的、滿有信心的、甚至不失快樂,來承受災難。他沒有故意拔高,或貶低他們。

 就是這份自然,他的作品寫出中國農業社會下安身立命的族群特性。時代的巨浪,淘盡了許多中國近代不真實的作品,但沈從文的卻留在斷崖的高處。

 像他筆下的受難的人物一樣,沈從文的命途多舛,四人幫時期,自殺不遂。根據諾貝爾文學獎評審馬悅然透露,1988年的文學獎,本來要頒給他的;然而,就在宣布消息前半年,他去世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