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2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治城先治水 深港發展以河為貴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02]
放大圖片

走進粵港合作30年之深港滄桑系列五之五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羅愛文、熊君慧

 1978年以前,深圳河野趣盎然。年過七旬的村民萬仲英回憶,小時候就常到深圳河裡游泳嬉戲,捕魚捉蝦,夜晚來臨,當地村民們都習慣在河岸邊納涼消暑。

 然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因為生態環境的破壞,深圳河開始變臭並頻發水災,惡臭的河水屢次淹沒羅湖區,成為城市的「毒瘤」。1993年,洪水令公共汽車沒頂,連當時尼泊爾國王下榻的富臨酒店也成澤國,政府動用衝鋒舟才把尼泊爾國王接出酒店。

 從1981年開始,深圳方面就與當時的港英政府談判,希望聯手治理深圳河。但港英政府認為沒必要,之後雙方圍繞「治河」話題,展開了長達13年的談判。

 如今,當深圳河開發機遇再現之時,其生態環境修復的歷程頗值得回顧,更是一道繞不過的命題。

治理深圳河的污染和水災,是深圳兩岸永遠無法繞開的話題。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九龍租界給港英政府,他們的管轄權包括深圳河。按照國際慣例,港英政府與中國政府是以河道主航道的中心線為分界線。英國政府當時要求,深圳河水氾濫到哪裡,港英政府的管轄權就到哪裡。因此,要治理深圳河,深圳方面就必須先和港英政府談。

前十年談判 無疾而終

 1981年12月,深圳市政府與港英政府就治河問題展開談判。次年,成立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全面負責治理深圳河工程的宏觀管理即談判、協調等工作。1985年3月,深圳河治理工程方案基本確定。當時,由於是一條涉及兩岸事務的河流,談判的過程異常艱辛。到1992年,中英兩國政府已經談了整整10年,然而在如何確立防洪標準、如何治理、誰來治理等關鍵問題上毫無結果,整個談判無疾而終。

 據了解,當時的港英政府其實根本就沒有打算治理深圳河。因為河南岸的28平方公里是香港邊境的禁區,港英政府不希望開發。在他們看來,深圳河水氾濫反而有助港英禁區的安全,又能制約深圳河北岸的發展。

 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深圳市政府強烈要求港英政府配合深圳河治理。1992年深圳成立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由於談判需要懂英文、懂技術的專家,於是,曾為中國第一批公派日本和美國訪問學者,一輩子從事水環境的河流工程專家林萬泉,從國家水利部調到深圳,擔任中方的首席談判代表。

 治理深圳河,港英政府提出兩大難題。一是要對工程進行環境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做生態補償;二是論證深圳河治理工程如何由深港政府共同管轄。當時港英政府認為這是不可逾越的鴻溝,至少要在1998年以後才能解決。

中方代表 暈倒談判桌上

 談判進行得非常艱苦。據林萬泉回憶,從1992至1994年間,兩年談判超過110次,每次談判都是從早上8點半談到凌晨2、3點,中午吃快餐,很多代表在談判過程中暈倒,林萬泉自己就曾兩次暈倒在談判桌上。但是他相信:「總有一天英方談判代表會接受我們的觀點: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不要忘記保護人類自身生存和發展。」

防澇基本見效 治污任重道遠

 羅湖口岸是世界上最大的陸路口岸,每年進出該口岸客流量已逾1億人次。但在1992年、1993年間,因為生態的破壞與洪災,羅湖口岸一年之中總有幾次要浸泡在水中。

城建過快 治水滯後

 這是在城市開發過程中,忽視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林萬泉認為,深圳河在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都發過大水,但那時的深圳還不發達,被淹了損失不太大。而且當年如果發洪水,被淹沒的速度相對較慢,雨水滲透到泥土裡,減緩了洪水積聚的過程。可是改革開放之後,農田、魚塘變成了高樓和堅硬的路面,洪水積聚的時間大大縮短,水流量猛增,在局部區域裡洪水的流速相應提高。

 目前,儘管深圳河的氾濫難題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深圳河的污染問題卻日益嚴重。林萬泉說:「因為規劃不合理,我們的生活污水每天都通過排污管直接排至深圳河。有關部門雖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來治理深圳河的污染,但收效不容樂觀。」

深港出資 改善水質

 2002年6月,經香港行政長官辦公室提議、國務院港澳辦批覆,深港聯合治理深圳河工作小組職權範圍擴大,除繼續處理深圳河治理工程外,同時治理深圳河污染。從2004年起,深港政府共同出資,改善深圳河水質。

 深圳河的臭水,除部分來自香港的養豬業帶外,主要來自深圳7條河支流排出、帶有重金屬的工業廢水。

兩地大學 研討方案

 如何治理重金屬污染,讓深圳河真正清澈起來,深圳先後出台了3種方案。第一是從海裡建隧道引入海水;第二方案是從深圳河支流引水,增加深圳河的整體水流量,但該方案的問題是,引多少河水進來也無法解決污染問題,因為其他幾條支流也已被污染;第三方案是邊治理邊排放,這個方案得到世界組織的認可,目前香港科大、內地北大、廈大、深港產學研基地環境研究中心等正在聯合研究方案。

港英代表困洪水 治河工程終簽約

 讓港英政府明白這個道理的機會終於來臨。1993年7月的一天,談判早上8點半開始,下午4點半,中方談判代表林萬泉就宣佈結束。港英代表很奇怪,林萬泉詭異地回答:「今天你們回香港可能會有些困難。」

英代表蹚水回香港

 原來,當天深港地區下起暴雨,深圳羅湖區的桂圓路到火車站已「水漫金山」。深圳為英方代表準備的麵包車只能開到桂圓路,接下來只能步行。人民路上水已經齊腰深,他們只好每個人花費50元,租了一輛平板車。四個官員坐在平板車上,一路看見糞便、草紙漂浮在水面,一段非常近的路,卻走了很久,下午4點半從辦公室出發,返回香港時已經是深夜。

 這次返港之行,讓他們深深體會到:深圳河的問題,已嚴重影響兩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不治理萬萬不行。

 與此同時,香港媒體也開始圍繞深圳河,大量揭露河水氾濫,生態惡劣對於沿河兩岸的影響,香港環保署因此承受巨大輿論壓力。

談判14年治河動工

 1995年5月12日,深圳和港英政府終於簽署了《深圳市政府及香港政府就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的協議書》。5月19日,治理深圳河一期工程正式動工。5月25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工典禮,歷時14年的談判終見成果。

治河11年投入40萬人次

 深圳河的治理,從談判到施工,耗時整整25載。而從1995年5月深圳河治理工程動工,2007年4月舉行完工典禮,深圳河的治理歷時11年。工程期間兩岸僅過境作業的人數多達40多萬人次。

工程分三期 洪峰堪抵禦

 一國兩制,也給同一條界河帶來了不同的景象。深圳河治理過程中,一直有兩套技術標準,兩種河道式樣。由於標準各異,深港雙方的技術標準等多項指標都不相同。單說河堤,香港一側的河堤是梯形斷面,深圳方的河堤就是直立式斷面,分別代表兩套不同的施工標準,呈現「一河兩式」的特殊現象。

 治理深圳河,整個工程分了三期。第一期對羅湖和福田兩個彎段進行裁彎取直。1997年4月18日,一期工程提前一個月全面竣工。該工程在1998年「5·24」洪水中,就發揮了作用,抵禦了較大流量的洪峰。

 2000年6月,第二期工程也提前完工。在一、二期工程完成後,明顯發揮出效益,河底寬度由原來的25—80米增加到80-130米,已治理河段洪水排泄加快。

 第三期工程於2002年12月31日開工建造,2007年4月完工。該期工程並分為A、B、C三個合同分段建造。主要工程項目包括拓寬羅湖橋河段,拆除現有文錦渡出入境兩座橋樑,對文錦渡橋上游到平原河口附近河段進行整治。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