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3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前沿廣東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廣州開發區:邁向世界一流的科技園區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13]
放大圖片

 ■廣州開發區二十四年創業奮鬥史,就是一部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的奮鬥史。當前,廣州開發區正按照「強化國家級開發區、功能區在產業集聚、對外開放和自主創新中的輻射帶動作用」的要求,確立了建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先導區、適宜居住城市示範區、統籌城鄉發展試驗區的目標,在廣州建設全省「首善之區」中勇當先鋒。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 朱樺 通訊員 羅萱

她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

曾經一片荒涼的土地

現在卻以20%以上的增勢高速飛奔

在短短24年內完成了滄海變桑田的傳奇

歷史機遇:新添14個「試驗田」 廣州險失諸交臂

1984年,注定是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特區,對特區取得的成效非常滿意,並提出:「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點,增加幾個港口城市,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許多人想當然地以為,在即將增加的這幾個可以擁有「特殊政策」的港口城市中肯定少不了廣州。出乎意料的是,當時中央並沒有考慮到廣州。廣州市委書記許士傑聞訊後立即要市委研究室主任繆恩祿起草一份電報給中央,懇請中央允許廣州搞開發區。中央隨後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廣州終於爭取到了第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准生證」。

 迫不及待的廣州市委馬上就成立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籌建工作領導小組,由當時的市委副書記朱森林擔任組長,副組長是繆恩祿。當時,廣州開發區的九人籌備小組還搞不清楚什麼叫開發區,討論了半天仍不得要領。拓荒者們一邊揣摩著中央文件精神,一邊參照著深圳建設經濟特區的一些做法,就急匆匆地幹起來了。

 籌建領導小組的第一項工作就是選址。幾經斟酌,時任中央特區辦主任、國務委員谷牧拍板定下了今天廣州開發區的地址。幾百台機器日夜鳴響推沙填土,9個月,便在荒郊野外一片沼澤地上整出7平方公里多一點的土地。

 因為毗鄰港澳且語言相通,廣州開發區建設初期招商引資方向緊緊鎖定了香港和澳門客商。1984年9月,開發區還沒掛牌,廣州市第一次組織招商代表團到香港招商,由市委副書記兼開發區籌備組組長朱森林帶隊。作為開發區代表的朱秉衡隨行。「當時就沒有什麼對產業結構、高新技術的要求,因為是剛開局,只要有人來就是勝利。」朱秉衡回憶道。此行總共簽了7個項目。

 廣州開發區第一個簽約的外資項目是港商唐石毅的南海洋行。然而,當廣州開發區第一位投資商到現場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大吃一驚:遍地荒土,人煙稀少,只有一條很窄的沙土路和市區相連,到市區最快也要兩個小時,且配套的基礎設施嚴重缺乏。

 精明的投資者沒有被嚇倒。「沒有汽油沒有柴油,你怎麼能夠搞開發區呢?」唐石毅馬上從中捕捉到商機:辦加油站。開業的那天,風光無限,小小一個石油公司、小小一個加油站,不僅市長親自來剪綵,美國總領事都來了。 

舊體制下「殺出血路」 開發區大有希望

 1984年12月28日,廣州開發區正式奠基。缺資金、少經驗,這些都難不住開發區的拓荒者,他們更大的苦惱和困惑,往往是新舊體制、觀念的碰撞和摩擦。當時很多醞釀中的外商投資項目,因審批程序繁瑣、辦事效率低下而胎死腹中。

 廣州開發區從一開始就提出要以「簡政、高效、親商、務實」的原則開發這片土地,當時在全國首創了「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等,這些卓有成效的體制創新,為後來外資大量進入中國創造了良好條件。這些做法後來在全國得到了廣泛推行。

 當時,中央對於經濟開發區只有一個大的方向:參照經濟特區的政策。具體怎麼幹?這就需要勇氣,更需要「運用之妙」的智慧。比如,當時招商引資一千萬美元就要報到市裡面,甚至到省裡面去審批,而外商來要求在一個月內簽好合同,怎麼辦?廣州人巧妙地打起「擦邊球」:一千萬先分出999萬元,先批,等批完後再追加,變成第二個項目。原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繆恩祿回憶說:「為了效率,我們想辦法把政策用足。谷牧同志來檢查工作一聽就明白了。『哦!』他說怪不得廣東的幹部會幹,就是分批來搞嘛。」憑藉著這種種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廣州開發區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了,不久就成為了廣州經濟增長的龍頭、全國開發區中的標兵。

外資紛至來 開發區成為聚寶盆

 面對中國龐大的市場誘惑力,一些嗅覺異常靈敏的資本家躍躍欲試,一直密切注意中國市場的寶潔公司,果斷地著手進行公司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投資事業。

 1988年,寶潔將廣州作為切入點,與廣州肥皂廠、香港和記黃埔(中國)有限公司及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進出口貿易公司在中國組建成立了第一家合資企業——廣州寶潔有限公司,在一德路的肥皂廠生產海飛絲洗髮水。海飛絲上市12個月,就在廣東各大城市取得15%的市場佔有率,輕鬆地達到了預定目標。「試水」成功令寶潔更加堅定信心,在新興的廣州開發區租用14萬平方米的蕉林地,興建更大的工廠。1991年,寶潔在廣州開發區的新廠正式運作,在該年底,寶潔合資公司銷售額突破了5000萬美元。

 1990年,美國安利公司派出鄭李錦芬前來探路,他們深入北京、上海、廈門、深圳等多個沿海城市進行考察,為進入中國大陸投資設廠提前佈局。「那時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他們提的問題都是圍繞(安利)公司能做什麼貢獻,會創匯多少。但是廣州都是圍繞著我們怎麼樣幫助您取得成功。」安利(中國)公司董事長鄭李錦芬回憶說。廣州官員強烈的服務意識打動了鄭李錦芬,隨後安利公司把營銷方式中的直銷作為一個附件,送到市外經貿委,廣州市政府為此還專門組團到香港、美國等地考察調研,最終促成了安利取得中國的第二張直銷牌照,並落戶廣州。

 1992年至1998年,伴隨著小平南巡、中共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廣州開發區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全世界的目光立刻被這片充滿生機的新興熱土所吸引,外資企業蜂擁而入。

 伴隨外資的大量湧入,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魚目混珠的開發區在全國各地開始有如雨後春筍爭相破土,數量最多時的1993年,竟多達8700多個。

 就在全國各地紛紛設區的喧嘩聲中,廣州市逆勢而行,在2002年對四個國家級園區進行合併,把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和廣州保稅區「四區合一」統籌開發建設。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悅倫說:「我們不依靠任何優惠政策,對高端企業的吸引力有增無減……我們現在對招商有嚴格限制,但對科技含量很高的、高端的、效益特別好的項目,我們非常主動。」

產業升級 開發區著力提升引資檔次

 2008年,在進入中國市場20年之後,寶潔位於廣州開發區的工廠已經躍升為寶潔全球第二大工廠,2007年產值高達18億美元。「除了製造中心,它還成為了寶潔的技術創新中心,研製開發全球化標準的技術平台。」廠長陳宇告訴記者。安利(中國)公司已經在廣州開發區擴建了7次。

 經過多年軟硬環境建設和產業集聚效應的顯現,如今,廣州開發區成為外商眼中的風水寶地,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102家,形成廣州發展先進製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2007年,廣州開發區項目投資密度達到每平方米1000美元,創出歷史新高,人均GDP達到將近5萬美元。當年的招商引資現在變成精心選資,外資進入開發區的門檻越來越高。

 然而,隨著國家特殊優惠政策不復存在,開發區面臨土地資源緊張,環保成本倍增、與周邊區域資源競爭激烈等困擾。「排頭兵在徘徊」、「開發區的歷史使命是否結束了」,類似說法時有所聞。

 騰籠換鳥,開發區創新求變路在何方?廣州開發區在新的形勢下開始了再一次的創新。廣州市委、市政府把增城、黃埔一些相對比較落後的農村地區劃歸廣州開發區,由廣州開發區來輻射和帶動。2005年廣州市實施區劃調整,依托廣州開發區成立蘿崗區。蘿崗建區三年多來,財政累計投入80多億元,不遺餘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醫療、衛生、教育、扶貧等各項社會事業,當地農村民生指標由原來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很快就轉變為進入全市前列。而機構基本保持著開發區大部制的體制,用開發區的模式去管一個行政區。

 從單一工業園區到多功能綜合性產業園區,再到冀望中的國際化生態型新城區,開發區的使命沒有結束,這個閃亮的名字,又踏上了新的創新征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中國改革開放30年 前沿廣東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