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教育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文學漫步:《說文解字》撰作緣起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18]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立即推動「書同文字」的工作,對漢字作了一次大規模的整理,規定以小篆作為標準文字,從而結束了戰國時代「文字異形」的混亂局面。至於隸書,亦起源於秦代,起初它只是小篆的快寫體,稱為「秦隸」。秦亡漢興,隸書被廣泛使用,古文廢絕。但漢武帝末年,有人從孔子故居的牆壁裡發現了一批儒家經典,從文字形體到經書內容都與當時流行的經典不同。

 今文學派與古文學派的鬥爭由是開展,並直接推動了文字學的發展。所謂「今文經」是指漢代用當時通行的隸書寫的經書,而「古文經」則是漢代時發現的秦以前用古文字寫的經書。

 它們本來是漢代儒家經典兩種不同字體的傳本,由於根據不同、解說不同、觀點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發展成為兩個不同的學術流派。這兩派從建武以後到東漢末,一直在政治上和學術上鬥爭不絕。

漢學者析文字 煩言碎辭

 學者以為經書載錄聖人之言,而聖人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都寓有「微言大義」。今文派所說的「微言大義」,常常是離開經文而任意地引申比附。至於古文學派則比較注意從語言事實本身去解釋文意,重視文字訓詁,根據字義來解釋經義。一般來說,治學態度比較嚴肅。

 《漢書》記載,當時學者分析文字,煩言碎辭,學者終老,不能究其一藝。往往便辭巧說,破壞形體(指字形),說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

許慎明辨源流 駁斥謬說

 漢朝人根據當時通行的今隸說解文字,如說「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斗」,「屈中為虫」,「止句為苟」等等。許慎為了明辨文字源流,駁斥「俗儒鄙夫」的謬說,於是編寫《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序》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賾而不可亂也。今敘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於小大,信而有證,稽撰其說,將以理群類,解謬誤,曉學者,達神旨。分別部居,不相雜廁。萬物咸睹,靡不兼載,厥誼不昭,爰明以諭。其稱《易》孟氏、《書》孫氏、《詩》毛氏、《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其於所不知,蓋闕如也。

 漢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許慎曾與班固、傅毅、博士議郎及諸儒生,在北宮白虎觀講論五經同異。後來又從賈逵問學。漢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0年),曾與馬融、劉珍及博士議郎五十餘人在東觀校五經、諸子和史傳。可見許慎乃深於經學者,他何時撰寫《說文解字》一書,古籍中並無明確記載,但相信與跟從賈逵學習古文經有很大關係。

 今僅知《說文解字》的後敘,作於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即賈逵去世前一年。也就是說,許慎是時經已完成《說文解字》的初稿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教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