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內地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滄桑巨變五十載 和諧壤塘惠黎民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1-25]
放大圖片

——熱烈慶祝壤塘縣建縣50周年

文:黃雷 本報記者 王長富、向雷

 1958年建縣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州委、州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歷屆縣委、縣政府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團結帶領各族幹部群眾艱苦奮鬥、奮發圖強,踏著時代的鼓點,邁著堅實的步伐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壤塘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地處偏遠的壤塘與偉大祖國同步發展,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各項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地處阿壩州西北角的壤塘縣,區位、人才、經濟優勢不明顯,如何加快發展?成為時刻縈繞在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王生腦海中的問題,帶著同樣的話題,本報記者專訪了王生書記。

 王生書記介紹說,近年來,通過歷屆縣四套班子的努力,壤塘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顯著成就,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民的生產生活狀況得到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在謀發展進程中積累了一些好的方法經驗。更重要的是,窮慣了、窮怕了的壤塘人圖變渴富願望強烈。如今,中央、省州加大了對壤塘的關心,西部大開發、大骨節病綜合防治的開展,給壤塘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如何加快發展呢?王書記言道:「壤塘要知難圖進、立足縣情、自加壓力。」而當前,壤塘正按照「抓機遇、強基礎、調結構、立支柱、求發展;抓扶貧、重民生、興教育、保穩定、樹新風」」的思路,聚全縣之智,舉全縣之力,堅定不移地構建生態壤塘、魅力壤塘、開放壤塘、平安壤塘、和諧壤塘。今天的壤塘呈現出社會穩定、政通人和、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良好局面。

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壤塘解放後,舊的落後的封建農奴生產關係束縛被打破,廣大農牧民翻身成為生產資料的真正主人,生產積極性空前調動起來,農業和農村經濟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改革的春風吹遍大地,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普及,使全縣農業邁上了快速發展的軌道。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縣農業發展迅速。農業內部及農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農村經濟開始擺脫單一狀態,出現農村經濟綜合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農業生產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

 壤塘水草肥美,畜牧業是該縣的基礎產業。為了加快畜牧業資源優勢向資本優勢的轉化,把特色資源發展成為特色產業,壤塘正在大力發展現代生態畜牧業,大力種草養畜、優化畜群結構、加快畜種改良,全面推進畜牧業產業化經營。

 2007年,壤塘縣啟動實施了「669」工程,即樹百戶致富典型、建百個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扶持百戶養殖大戶、建百個聯戶經營牧場、實現百戶農牧民危房改造、建百個安全飲用水工程;培訓千名致富能手、轉移千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千戶大骨節病患者移民搬遷、實現千名Ⅲ度以上大骨節病患者集中供養、實施千名大骨節病區學齡兒童易地育人、千戶大骨節病患者安裝上節能灶;實現萬名農牧民加入農村新型醫療合作組織、建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萬畝青稞良種基地、建萬畝中藥材種植基地、建萬畝畜草種植基地、萬頭牲畜越冬育肥基地、萬頭牲畜畜種改良基地、萬噸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萬頭生豬養殖基地。號召農戶適當減少青稞播種面積,大力推廣無公害蔬菜、特色中藥材種植;並繼續加強畜種改良、優質牧草基地和牲畜「越冬育肥」基地建設;同時重點開展好扶持養殖大戶、聯戶經營牧場、農村新型合作經濟組織等工程。「669」工程一系列舉措的出台,極大加速了壤塘邁向生態農業的步伐,全縣農業正在完成由原始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嬗變。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建縣前壤塘無一寸公路,境內僅有幾條羊腸小道相通,交通運輸主要靠畜力運輸,人背為輔。解放後,黨和政府為改變長期落後閉塞的壤塘交通面貌,從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先後新建了壤塘至青海省班瑪縣的友誼橋、壤塘至阿壩縣團結橋公路,改建了通往馬爾康的可壤路。

 交通基礎設施的改善,使落後封閉的壤塘縣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過去,壤塘到省城成都要坐三天的車,並且五天才有一班客車。山高、坡陡、路窄,晴天車過灰塵滾滾,雨天泥石流、坍方路阻十天半月時有發生。近十年來,中央和省、州投入了大量資金,先後實施了境內的國道改造、通縣油路、縣際公路改造、通達工程、通暢工程等,農村公路質量明顯提高。「十五」以來,新改建農村公路205.6公里,新建景區路70.3公里,新增油路(水泥路)138.7公里,新增通行政村的公路26條,全縣農村公路建設共完成投資1.9億元。

 如今,壤塘到成都只要一天時間,且每天都有客車運行。生活在縣城及公路沿線的普通老百姓再也不為出門乘車難、不能吃到外地新鮮蔬菜發愁了。

 五十年來,壤塘縣的通訊事業經歷了從落後的「搖把子」到今天程控、移動電話的飛躍。如今,縣城及絕大部分鄉鎮安裝了固定電話,11個鄉、一個鎮及部分鄉村寨用上了移動電話,寬帶互聯網構築了壤塘與外界連接的信息高速路。

 解放前,壤塘水能資源利用率低,除了少數以水作動力的磨面機外,無一座水電站。五十年來,壤塘的水能資源和水利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縣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58年建縣初期,縣城照明全靠煤油燈、蠟燭,農村則靠松枝、爐火和酥油燈照明。目前,全縣已修建小水電站15座,總裝機7900千瓦,特別是明達電站的建成,為千家萬戶送去了光明。清潔、方便、環保的太陽能也開始進入農牧民家中。

 1973年前,壤塘縣城用水依靠人擔車運畜馱。1974年修建了縣城自來水廠,雖幾經改造仍未能徹底解決用水難題。2000年,又通過尋找新水源,建成了日供水0.4萬立方的新自來水廠。為解決農牧民飲水問題,該縣先後實施了人畜飲水和農村安全飲用水工程,從1982年至今,累計解決了農村5萬餘人和60餘萬頭牲畜的用水問題。

社會事業穩步推進

 50年來,在黨和國家及各級黨委、政府的關懷支持下,壤塘教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特別是實施「十年行動計劃」和「兩基」攻堅工作以來,當地教育事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2007年整縣「普九掃盲」順利通過省、州的檢查驗收。

 近年來,全縣教育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牧民送子女入學積極性不斷提高,在校學生不斷增加,現代教育技術逐步得到應用,寄宿制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整個教育工作呈現出可喜的局面。

 解放前的壤塘缺衣少藥,疫病流行。1954年,壤塘歷史上第一個醫療機構——壤塘縣衛生所正式建立,結束了千百年來農牧民有病無錢醫、有醫也無錢請的狀況。50年來,壤塘縣積極貫徹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藏醫並重的衛生工作方針,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實施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建立了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農村衛生隊伍。衛生事業的長足發展,有效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保護和促進了全縣各族群眾的身體健康。到2008年,全縣建成醫療衛生機構17個,衛生技術人員由起初的8人增加到了191人。醫療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得到了發展。

扶貧開發惠澤民生

 壤塘,藏語意為「財神壩子」,但多年來,由於惡劣的氣候環境、偏遠的地理位置、嚴重的大骨節病……使她以貧窮落後而「聞名」,但一代又一代的壤塘人不甘於現狀,在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以「地處偏僻思想不保守、條件艱苦工作創一流」的壤塘精神向貧窮發起了征戰。在中央、省州的大力支持下,近年來,該縣累計投入扶貧、兩資、以工代賑等各類資金6500萬元,紮實推進「五大扶貧工程」,實施新村扶貧48個、移民扶貧1200戶,建設鄉鎮中心小學11所,改擴建鄉鎮衛生院11所。農網改造、通達、安居、大骨節病防治等一項項關乎國計民生工程的實施,使昔日貧窮落後的壤塘舊貌換新顏,廣大人民逐步告別貧困,走上建設小康社會的幸福大道。

生態建設添綠山川

 壤塘縣地處長江上游,是我國三大林區中西南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全縣森林面積319946.5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6.9%。野生動植物資源極為豐富。 在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前,林業一直是壤塘的支柱產業,為支援國家和壤塘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兩大」工程實施以來,林業工作的重心由採伐轉移為天然林管護和生態公益林建設上來。亂砍濫伐和資源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野生動植物保護也得到了加強,一個天藍水碧環境美的壤塘展現在世人面前。許多到了壤塘的人都禁不住感歎:掩映在青山綠林中的壤塘就是一個「天然氧吧」!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