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港聞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土地流轉 農村可望現代化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01]
放大圖片

 ■一旦農地變成了具有價值的貨幣資產,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自會增加消費,提升內需。

本報特約記者 李浩彰

 內地早前公布了被認為對中國極具影響力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當中涉及到農村土地運用的重要指引。在〈土地使用權流轉有助農民致富﹖〉的文章中,筆者從釋義的方向向廣大的讀者略述了土地流轉的內容,是次將進一步探討措施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及農業改革進程中所起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放年均增長9.8%

 在討論土地流轉帶來的經濟影響前,先就中國過去數十年高速的經濟發展作出回顧。據統計資料顯示,內地1979年至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8%,不僅明顯高於1953年至1978年年均6.1%的速度,同時也大大高於同期世界經濟年均3.0%的速度。2007年,中國GDP為32,801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日本和德國的一大經濟體系,高踞世界第四位。有專家預言,中國今年更超越德國,世界排名上升至第三名。

 而在GDP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亦同時得到提升,由1978年的190美元大幅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約16,048人民幣)。貧困人口比例亦大幅下降。按照國際通行的每人每天1美元標準計算,在1990年至2005年期間,中國的貧困人口由32.5%下降到7.1%,減少了25個百分點。按照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中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躍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

農民每年收入約4,000元

 儘管中國人均收入在過去得到極大的提升,但值得留意的是城鄉之間存在的差異性。中國現時的人口組合中,有6億人口為農民。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前3季度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3,971元人民幣,面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政府大力提倡以擴大內需的政策以支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可是,以農民每年約4,000元的收入計算,又如何能擴大消費呢?

土地流轉助擴大內需

 在農民收入未達高水平的前提下,內地推行農村改革便是針對性的重要措施。是次改革的重點,是容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或轉讓等方式流轉土地承包權。政府官員明確指出,土地自由流轉不代表土地的自由買賣,但有評論認為內容未有排除在未來將土地貨幣化之可能。經濟學者分析,如果農地能夠實現貨幣化,土地價值可釋放出來,涉及的土地價值將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一旦農地變成了具有價值的貨幣資產,將有助縮小城鄉間的差距,農民收入穩定增加,自會增加消費,將提升內需,作為國內經濟增長動力會大有幫助。

新措施能推動農民生產

 除了土地的價值之外,新措施亦能推動生產。中國的農業模式普遍以農民個體形式進行,停留在較低的技術層面,故有評論認為中國是一個「農民大國」(農民人口多)而非「農業大國」。《決定》中實行農民流轉土地承包權,農民可以於承包期內支配與處理土地資產,在增加土地流動性的前提下,有利促進集中農地承包權,擴大農業生產規模,擺脫過往的小農經濟形式,農業走向經濟規模化發展(Economies of Scale),有助強化國內農業的競爭力。

促進農村基礎建設

 而土地改革亦將促進農村基礎設施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的各項基礎建設雖然得到改善,但這些改善往往只集中於城市之中,農村基礎設施嚴重不足,文化、教育與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滯後。隨著農業成功邁向經濟規模化發展形式,現代化設施的引入,將帶動對電力、道路等基礎設施的需求,農村地區的基建亦因利乘便得以提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