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博士 鳳凰衛視評論員
中國今天面對的歐洲是一個理想色彩濃重,但卻與中國沒有本質戰略利益衝突的大陸;而中國面臨的美國,則是一個實用主義至上,但卻可能與中國存在實質性戰略衝突的國家。在這一研判的基礎上,中國如何與歐洲展開巧妙的戰略互動?如何既維護自身立場底線,同時又不失去戰略迴旋的空間?這些都是十分考驗中國對歐和全球外交戰略的問題。
最近一段時間來已趨於平靜的中歐關係又開始出現動盪:首先是由於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的法國總統薩科齊執意會見達賴,中國方面取消了原定十二月初舉行的中歐領導人年度峰會;隨後,法國方面也單方面宣佈取消中歐經濟峰會。其次,由於中國處決一名為台灣充當間諜的中國籍人士,引發歐盟的抗議。
「三足鼎立」格局下的中歐關係
這兩個事件,其起源均為中歐雙方在意識形態和奇特價值觀方面的差異,但最後受到損害的則是中歐雙方的實際利益,其中首先是雙方的經濟利益,其次是雙方的長遠戰略利益。
就經濟利益而言,如果說過去中歐雙方還只是局限於雙邊貿易領域來談論其經濟利益,那麼今天的這一利益已越來越多地延伸到雙方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共同或交叉利益。如果說,過去的美中歐三足鼎立局面主要是就政治和戰略格局而言,那麼這一關係近年已經越來越多地延伸到經濟和金融領域;尤其是隨著此次國際金融風暴的蔓延,美中歐三足鼎立關係在維持全球金融和經濟形勢的穩定方面的作用,已經顯得日益重要。十一月十五日在華盛頓舉行的二十國金融峰會上,美中歐三方圍繞拯救世界金融和經濟形勢,以及改革現有國際金融體系而展開的微妙互動,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更重要的是,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格局,無論對歐洲還是中國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一戰略意義既體現於中歐雙方在這一戰略格局中的互相探索,也體現於雙方的互相依賴。從歐洲來說,美歐的意識形態和戰略利益基本上一致,但歐洲在包括國際金融和經濟秩序等一系列問題上,依然有著與美國不同的利益;恰恰在這方面,歐洲迫切需要來自另一個重要經濟體—中國的協助和協調。從中國來說,如果說美國由於其國家定位,而必將在本世紀與中國存在十分微妙的戰略競爭關係,那麼中國在美中歐三足鼎立的戰略格局中,就必須嘗試爭取另外一個戰略夥伴,而非樹立一個新的戰略競爭對手,而這個既可以被中國潛在爭取,也可以由於中國的戰略失誤被認為推開的另一方,無疑就是歐洲。
當然,由於歐美之間的同質性大大超過中歐之間,尤其是面臨中國崛起,歐美之間的協調大大增加,其各種針對中國的反應從表面上看,也有日趨相似之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十分容易造成戰略困惑,即由於歐美之間的同質性,抑或由於其對華反應的相似形成對歐美採取實質相同的戰略舉措。
中歐關係本質和戰略走向
另一方面,自從德法領導人近幾年換屆後,其對華政策出現了重大的逆轉。這其中有幾個原因:一是由於隨著中國崛起而發生的歐洲對華情緒的整體逆轉。二是由於老一代歐洲領導人登上政壇及其中國觀形成之時,正是冷戰時期以及中國與西方的戰略蜜月期,當時中國在西方眼中是「最好的共產主義國家」;但冷戰結束後這一態勢產生逆轉,上世紀九十年代西方先後出現「中國崩潰論」和「中國威脅論」,而這時恰好是新一代歐洲領導人登上政壇及其中國觀成型之時。最後當然也有默克爾和薩科齊等人的個人風格原因。
上述三個原因中,通過時間能夠改變或可以期待改變的,只有最後一個因素,亦即歐洲領導人的個人風格因素,而前兩個因素則已深植於中西關係的深層結構之中。但中國崛起需要穩定國際環境的戰略需求卻並未改變,相反與日俱增。當然,一如前幾年的中日關係,現階段中歐關係面臨的問題,其根源不在中國方面,而在歐洲某些領導人在一些意識形態問題上過於執拗,甚至於十分情緒化。但對中國方面來說,需要準確研判的是:一、中歐關係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二、中歐關係持續受損,最終受損的到底是什麼?三、如何在堅持自己立場底線的基礎上,維持一個基本平穩、對中國具有戰略建設意義的中歐關係?
就中歐關係的本質而言,應該看到,今天的歐洲已經跨越了十八、十九世紀的大國戰略平衡時期;換言之,今天和未來的歐洲定位,已不再是追求成為政治和軍事大國,而是在地區整合的基礎上,以非一流的軍事和政治實力,換取歐洲地區永恆的和平、富裕、自由和民主。再進一步說,歐洲今天和未來的國家定位,與作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以及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國,遠不在一個層面之上,因此雙方也就缺乏產生本質衝突的基礎和前景。今天中歐之間的大部分衝突,其根源或來自於中國崛起對歐洲造成的心理衝擊(這些心理衝擊大部分和歐洲人的實際民生有關),或來自於歐洲與中國在意識形態價值觀上的分歧,這也成為如前所述近年歐洲對華情緒產生整體逆轉的原因。而恰恰這一點,與中美之間潛在衝突大都來源於戰略利益矛盾存在著本質的差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