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2008年11月25日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成立大會茶道表演。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 錢 華
一批暑期參加敦煌文化交流活動的香港大學生,活動結束之後的意見是:老師帶我們去寺院的次數太多;比起欣賞敦煌壁畫,和那些沙漠駱駝一起照相,夜晚出來遊玩顯得更有樂趣。帶隊的老師還介紹,這個活動每個學生都受到全額資助,差不多每人6000-7000元港幣。在不久前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城市文化沙龍上,這位老師分享他教授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這段經驗,感傷至極。之後,三個內地來的大學生修讀他的課程,然後迅速自告奮勇組織博物館之旅活動,讓他覺得又有了希望和信心。他所教授的大學近鄰香港藝術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外國留學生一般在來到香港不到一個星期之內,就會自己去參觀了,而看看本地很多大學生幾年都還沒有去過一次。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去責備這些學生或者埋怨博物館的教育不夠普及。這些年,香港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活動有聲有色。就在10月27日至11月4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香港德音琴社、澳門基金會、香港聯藝文化交流中心聯合主辦的「和鳴——古琴藝術進大學」系列活動分別在香港和澳門各大學舉辦。此次活動同時作為「國粹港澳校園行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之一,得到了文化部港澳台文化事務司、香港藝術發展局等多方的支持。11月4日,由白先勇領航、何鴻毅家族基金及香港大學聯手推出香港規模空前的崑曲推廣活動——《雅致玲瓏——走進崑曲世界》, 從4日至15日,香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嶺南大學舉辦了六場崑曲示範講座。
這裡,先嘗試從另外一個角度——日常生活中去思索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我所教的中日文化比較課程,希望重點除了讓學生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外,還重在啟發學生思考日本如何得以完好保存傳統的經驗,從而反思我們自身對待傳統的態度以及傳承的方式,我們應該將日本作為一面鏡子。
每一個學生都知道茶葉和絲綢是中國人發明的。但是,問他們一說到茶道會想起哪個國家,回答幾乎都是日本。近百分之百的學生衣櫥裡沒有一件絲綢衣服,當然也絕少有機會穿傳統的服裝。他們很少泡茶喝,更難得使用精緻的茶具,甚至懂得欣賞。每個學期我都帶學生去志蓮淨苑實地考察,不少學生都覺得這個寺院很有日本京都寺院的風格。
去年春天,大學裡舉辦日本文化祭,開幕儀式上安排了和服表演,我帶領學生去觀賞,他們羡慕的眼神,專注的神態,以及表演之後欣喜若狂與穿和服的日本表演者合影留念,這些鏡頭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消失。我的心情十分複雜。
和服是在依照中國唐代宮廷貴族服裝的基礎上,經過1000多年的演變,融入了日本人對藝術的感覺而形成的。和服的染色、絲織以及刺繡,都源於中國,卻發展出異於中國的典雅端莊、婀娜多姿的和風。
沒有任何理由去責怪學生羡慕和服之美。後來,我與學生們在課堂上一起探討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和服在日本完好傳承。從1948年起日本政府就根據民俗規定滿20歲的人要過「成人節」,「成人節」為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它源於日本古代的成人儀禮,是受中國「冠禮」的影響。這天,凡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都要身穿傳統服裝和服,參加官方或民間團體為他們舉辦的慶祝活動。
其實,日本人在出生或者百日生日那天,就會收到人生的第一件和服,多是父母或者祖輩贈送的禮物。兒童「七五三」節,父母會帶3歲、5歲、7歲的孩子去神社祈禱健康成長,孩子們必須身穿和服。當然,畢業典禮、婚禮以及很多節日慶典的重大場合,日本人都是身著傳統和服來慶祝的。最近幾年,幼兒園開學典禮也到處可見身穿小和服的小朋友。甚至在肅穆的葬儀上,日本人亦穿黑色的和服,祭奠去世的人。從出生到離世,日本人的一生與和服的關係如此緊密。
日本人將和服融入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和服伴著歲月成長,通過節慶習俗在最小的社會結構家庭裡自自然然傳承下來。京都的西陣織是一所著名的、專業的和服館,它裡面不但有來自很多著名企業的各式和服展品,還有手織和服的工具展。每年都會有很多日本父母帶著孩子們來到西陣織參觀學習,手把手教育孩子如何織和服,通過言傳身教讓和服文化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因為這樣的習俗,和服產業也蓬勃發展,和服的色彩和圖案不斷創新,絲綢的生產技術亦不斷革新,傳統和服文化產業化創造了產業價值,日本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絲出口國。和服傳統產業的興起也促使生產和服的企業聯合起來大力推動和服文化,尤其是針對年輕的一代。文化的傳承一方面要靠政府的文化政策,另一方面更加要依賴民間企業自覺地薪火相傳。
考察最近幾年香港非常火紅的月餅市場,也頗有意義。月餅發展到今天,種類已經五花八門,譬如冰皮月餅、火腿月餅、果蔬月餅等等,越來越精緻、可口、美觀。傳統文化的價值與經濟的價值在這些新型品種中達到統一。其實,香港仍然有很多傳統文化產業,茶道、香道、珠寶、傳統化妝品、傳統工藝品拍賣、粵劇表演藝術、時裝設計等等,需要我們獨具慧眼,去發掘和探究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對該產業發展的意義。中國茶文化國際交流協會11月底剛在香港成立,2009年香港貿易發展局將舉辦Tea Fair,消息令人振奮,政府和民間更應該需要深入研究如何具有成效地將推動中國傳統茶文化與促進茶產業發展相結合。
京都的市政府組織架構在產業觀光局下設有傳統產業科,工作主要包括「傳統文化日」的相關事務、京都和服Fun創出事業、傳統產業技術繼承人的支援、傳統產業技術功勞者的表彰制度、構建京都傳統產業學等。其中一項是為小學4年級的社會科製作《我們的傳統產業》讀本,目的是讓學生加深理解傳統產業。《京都市傳統產業活性化條例》基本的方針特別強調加強對小、中學生等的教育,強調創建具體的能讓學生習慣和感到親切的傳統文化環境,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感和興趣。
自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來,香港城市大學先後設立中國文化中心和創意媒體學院,最新決定於09/10學年增辦文化及文化產業管理課程。傳統中國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這是最近香港社會廣泛討論的話題,政府、企業和教育研究人員如何緊密有效合作仍有很多問題亟待探討。
(圖片由城大中國文化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