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路地觀察•飲食聖經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10]

湯禎兆

 「米芝蓮指南」的國際品牌一向被視為星級榮譽的美食評級標準,它剛剛正式進駐香港,範圍也包括澳門區,「入侵」華南美食區。《米芝蓮指南 香港澳門》創刊號正式面世,共介紹了二百五十一間餐廳,香港餐廳佔二百零二間。雖說是知名品牌來貼金,但香港卻似乎越來越對「國際品牌」反感,可能與近年的本土文化屢被忽視扼殺有關。對於這份指南,大概只有旅發局由衷大喜,希望能藉此推廣香港的旅遊業。至於傳媒乃至各方食家都批評不過「鬼佬」口味的玩意,不是說外國人不懂吃中國菜,而是只側重餐廳環境,盲點就是太少茶餐廳入圍。

 其實這樣的批評都屬意料之內。而其實我們對這本法國米芝蓮又有甚麼期望呢?香港何嘗不是有很多「鬼佬」雜誌,來來去去都是介紹中、上環及灣仔的餐廳?當然也會偶爾去介紹香港地道的美食,但均只是用獵奇的角度去品評。香港所謂的多面化,從來都是由一個個獨立圈子去構成,彼此河水不犯井水。法國米芝蓮是外國人的產物,出版也是為了給外國人看(所以只有旅發局歡喜更加合情合理),大家何須動氣?難道就是不滿意人家在這兒評頭品足,說三道四?香港是國際城市,就應該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這類國際品牌式的指南,對本地人來說,從來都不具備「指南」的意義。我們去尋找美食,也不會拿著米芝蓮吧?我自己也是「指南追隨者」,每星期均會到報攤看看雜誌專題,只要觸及海鮮、打冷、火鍋、羊宴等,都會食指大動,買回家參考一下,或撕下來自製指南。相信香港不少人也如是,對我們來說,米芝蓮只是另一類人的指南,而他們應該不會撕破它吧?

 人家吃他們的酒店美食,看他們的海景。我們何嘗又不是拿著飲食雜誌,遊走大排檔和熟食市場,吃我們的雲吞麵魚蛋粉?各自各歡喜,這也正是香港的特色,沒有需要作甚麼互相融合或跨界欣賞的必要。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