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采風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百家廊•梅韻蘭質總流芳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22]
放大圖片

(上圖)梅蘭芳。(下圖)梅蘭芳(前右一)和家人。圖片︰上海畫報

——解讀「梅蘭芳熱」持久之謎

馬承鈞

 雖入寒季,今歲仍現「暖冬」,與此巧合的是電影《梅蘭芳》的熱映:10天票房突破8000萬元,創近年華語文藝片之新高。第59屆柏林電影節也傳來佳音:《梅蘭芳》已入圍獎項。選片人稱「這是一部蘊涵東方美的現代電影。它含蓄而內斂的情感表達非常獨特,宏大的史詩與細膩的情感融為一爐。」

 跟「80後」矚目黎明和章子怡「帥哥配美女」的審美觀不同,大齡觀眾是懷著對梅大師和京劇的拳拳深情走進影院的。一對七旬伉儷接連看了兩遍,對我說:「梅先生是俺全家最敬仰的大師,他的演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家珍藏有他的許多資料……」

「梅蘭芳熱」90載不衰

 其實《梅蘭芳》投拍之前,就興起「梅蘭芳熱」了。這並非偶然,它是時空交匯的必然,是當代社會脈絡與歷史人文淵源撞擊的結果。換言之,是時代催生「梅蘭芳熱」、人心呼喚「梅蘭芳熱」。回溯歷史,發現「梅蘭芳熱」始終未消,已經持續了90餘年!

 現代人對巨星、驚艷、偶像、粉絲等已耳熟能詳,也見慣天王巨星被追捧的場景。但任何一位頂級明星都無法與梅蘭芳受到的推崇與殊榮媲美!

 1911年,17歲的梅蘭芳在京首演《玉堂春》,一夜成名;兩年後梅蘭芳赴上海演出,滬上報紙廣告版連續多日只印「梅蘭芳」三個大字,吊足上海人胃口。演出果然觀者如潮、場場爆滿,《申報》稱梅蘭芳「南北第一青衣花旦」,讚其「貌如子都,聲如鶴唳」。梅蘭芳身價直令當今明星刮目:出場費高達十根金條!當時北京招待外賓有兩大「保留節目」:一是遊覽長城,二是觀看梅劇。

 梅蘭芳是真正的藝術大師,真正做到藝品與人品的完美結合。他畢生以「認認真真演戲,踏踏實實做人」為座右銘,在繼承與創新之間尋找最佳結合點,終成「四大名旦」之首。作為堅定的愛國者和文化巨擘,抗戰時期他「蓄鬚明志,息影舞台」,成為永久的梨園佳話。

 何以先生去世47年至今「梅粉絲」不絕於世?何以「梅蘭芳熱」持續90載而不衰?細想之:源於京劇獨特而深厚的魅力,源於梅蘭芳高貴的人格,也源於今人對純美藝術和大師的嚮往與懷念。倘若我們的「國粹」缺乏千錘百煉的藝術境界、梅蘭芳不是全身心創造性地獻身京劇,「梅蘭芳熱」怎能歷久彌新「高溫不退」?

「京劇外交」贏得博士帽

 梅蘭芳是擁有國際視野的大藝術家,他深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道理。他以自己的唯美唱腔與身段征服國人,也要讓不諳漢語的「老外」欣賞並愛上京劇。他先後到日本、蘇聯和西歐各國巡迴演出,所到之處萬眾矚目盛況空前,使「中國歌劇」——京劇躋入世界戲劇之林。他與泰戈爾、卓別林等文學藝術大師結下誠摯友誼,促進世界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可以說,梅蘭芳是推動我國與國際文化交流的第一人,是向海外傳播中國國粹的大功臣。

 為了向美國介紹京劇,1930年梅蘭芳自籌經費率團出訪。當時美國正鬧金融危機,演出前途難卜,孰料美國觀眾對梅劇的迷戀也幾欲狂熱,「梅蘭芳熱」在全美迅速發酵。他猶如一塊大磁石,走到哪裡就把人群吸到哪裡。在洛杉磯演出《刺虎》,因觀眾太過熱情,梅蘭芳不得已竟謝幕15次!紐約最後一場演出後,觀眾遲遲不走,爭相上台與梅蘭芳握手。這一握竟沒完沒了——很多人握過一次,又排隊上台再握第二次!一位93歲的美國老太至今不忘當時隨父母觀看梅劇的盛況,至今珍藏著當年紐約時報對梅蘭芳的專訪!

 舊時代,即使如梅蘭芳這樣大牌藝人,也難享「藝術家」尊稱,滿耳是令他反感的「梅郎」、「小友」、「藝士」、「伶人」、「老闆」之類不雅稱呼。在美國,梅蘭芳卻被稱為「偉大的藝術家」、「罕見的風格大師」、「最傑出的演員」、「藝術使節」,洛杉磯波摩拿學院鑒於梅蘭芳藝術成就,授予他「文學博士」榮譽學位。一向謙虛的梅蘭芳接受了這一榮譽,因為他看到一種曙光——表明西方人接受了中國京劇,也標誌自己不僅是京劇名旦,更躋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這於己、於國、於京劇都是無尚的殊榮,客觀上提升了「伶人」社會地位,也增進了中美兩國人民的感情。一如美國駐華使節阿諾德當年所說:「我們讚揚梅蘭芳,首先因為他卓越的表演天才,其次由於他為提高中國戲劇和演員社會地位做出卓越貢獻!」

 78年後的今天,中外文化交流熱火朝天。中美關係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近年來中美兩國元首保持熱線溝通,高層互訪頻繁,我們期待與奧巴馬政府繼續積極對話,共同推動中美關係良性循環……這一切來之不易,從當年梅蘭芳首創的「京劇外交」,到周恩來制定的「乒乓外交」,都發揮過積極作用!毋寧說,梅蘭芳早就「與國際接軌」了,他弘揚東方文化和京劇藝術,促進了中國與世界的交流,無愧於博士和「藝術使節」之榮銜!

德藝雙馨催今人反思

 身兼中國京劇院院長等職的梅蘭芳擁有眾多學生,他言傳身教,悉心培養了大批京劇菁英。杜近芳音容酷似梅先生,深得先生偏愛。言慧珠曾言:「我們都是『追』先生,而近芳則相反,是先生『追』學生。」其實言慧珠也深得梅蘭芳賞識,她演梅劇《洛神》,有人說缺乏梅先生那種「仙氣」,她便請先生傳授「仙氣」。梅蘭芳笑道:「仙氣哪能言說道明,它是一種修養……」此語恰似陸游「工夫在詩外」,言慧珠心領神會,按先生指點細細品讀《洛神賦》,又去博物館品味古畫《洛神圖》,經潛心揣摩,終於逐漸找到「仙氣」。

 反觀今天一些青年演員乃至明星「大腕」,功力不足,卻沽名釣譽「感覺良好」,究其原因無外乎太浮躁,好像自己就是當今的卓別林、梅蘭芳,恨不得天下人都當自己的粉絲,如此狂傲怎能成長為大師?說實話,我們今天多有明星和「大腕」,少有真正的藝術家,更甭說舉世公認的大師了。多數「新星」雖有電影、戲劇學院文憑,文化底蘊和素質卻仍顯偏低。長於做戲、少有真情、脫離群眾、遠離生活,乃當今演藝圈的通病。一些新生代導演通曉蒙太奇、意識流,卻缺乏撼人心魄、感人肺腑的藝術功力。某些看似大紅大紫的獲獎影片則叫好不叫座,難望經典之項背。

 今年8月筆者出差江蘇,專程赴泰州參觀梅蘭芳紀念館。此紀念館又稱「梅苑」,風光綺麗古色古香,但當時閉門謝客,正在籌備10月的2008中國泰州梅蘭芳藝術節。承蒙宣傳部門說情,才得以進入。見中國梅蘭芳藝術研究會會長吳迎正在坐鎮指揮,「梅蘭芳藝術生平」、「梅蘭芳生活實物展」、「桃李廳」、「緬懷藝術大師——名家書畫作品展」等七個展廳一派繁忙,文物、圖片、實物、資料令人眼花繚亂,多功能廳裡專供觀賞各種梅蘭芳音像資料,可惜此次未能如願。梅苑裡兩塊石碑引起我的注意,一塊是趙樸初先生所賦《踏莎行》,讀來韻味無窮,其中有「郎潤明珠,翩仙綵鳳,梅郎合受千秋供」句,形象地點出梅先生在中國文化史上無人取代的崇高地位。另一塊係周恩來總理題詞:「梅蘭芳這位偉大藝術家,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全世界。」令人想起「西方卓別林,東方梅蘭芳」之說! (梅蘭芳再放光芒系列.之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采風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