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期3年的長者醫療券計劃於下月1日起實施,全港65萬名70歲以上的長者,每年可獲5張50元的電子醫療券。衛生署昨日介紹計劃落實進展。我們認為,醫療券除了用作援助長者醫療開支外,還可以將病人逐步分流到私營醫療體系,改善公私營醫療失衡情況,是本港醫療改革的重要一步。所以,社會不應只是將醫療券計劃單純視為一項長者醫療福利,還應重視其醫療改革的成效,並適時進行檢討改進,以為未來資助基層醫療服務摸索出新的模式。
現時社會在討論醫療券時,焦點主要集中在醫療券的金額多少。無疑, 250元的醫療券可能只夠看兩次門診,對長期病患者來說根本不敷使用。因此,適當調整醫療券金額,不僅讓長者可使用較佳的醫療服務,減省輪候之苦;同時亦有助提升資源效益。一直以來,公營醫療常被人詬病資源效益較低,普通私家門診收費不過百多元,但公立診所成本卻高達數百元,如果通過醫療券讓更多病人使用私營醫療服務,公營醫療的開支將大為降低,醫護人員的壓力亦得以紓緩。
應該看到,醫療券是當局推動公私營醫療分流協作,扭轉公私營醫療失衡的試金石。過去,由於政府醫療政策主要循公營醫療作主導的思路設計推行,公營醫療服務無所不包,現時更提供了九成以上的住院服務,以致醫療開支不斷膨脹,已臻難以維持的地步。加上公營醫療獨大令私營醫療飽受擠壓,公私營醫療失衡情況更加嚴重。改革醫療體制已是刻不容緩,醫療券正是利用經濟誘因促使病人分流,不單讓私營醫療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亦令政府由醫療服務提供者,轉變為替市民購買醫療服務,降低了醫療成本;病人則從中得到更多選擇,是一個多贏方案,值得支持。
然則計劃大方向儘管正確,還須政策配合。當局可參考早前推行流感疫苗資助計劃的做法,將參與計劃診所原來的價目表,及參與津貼計劃後的價目表放上網,讓消費者有所參考,以防有診所胡亂收費。長遠而言,要推動公私營醫療的協作,當局還須有更多配套措施,如盡快建立電子健康記錄互通系統等,發展一套可操作的公私營醫療互動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