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25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新聞專題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改革開放博物館 重現特區創業史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25]
放大圖片

——全國首家 深圳歷時8個月建成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熊君慧、李望賢

 鄧小平兩次南巡下榻在迎賓館,他所用過的傢俬整齊地按照當年的情形擺放著;傢具前方,1984年載著鄧小平巡視深圳的車牌號為「粵B08858」的白色豐田車靜靜地停在一邊;一排打毛機整齊地排放著,這是改革開放初期深圳引進的「三來一補」企業留下的生產設備,如今這些企業大部分都已遷轉到平湖、東莞等地;工棚裡,基建工程兵正在聊天、下棋,這些高仿真硅膠人物令人想起了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首家以改革開放史為主題的博物館——深圳博物館新館將於12月25日開館。本報記者在開館前夕探營,有幸聽工作人員講述了建館過程中鮮為人知的故事。

 這座全國第一家以改革開放史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深圳市民中心A區。今年3月正式開工,施工期達8個月。其中,改革開放史展廳的面積約3200平方米,分4個篇章展示了深圳從1978年到2008年的發展軌跡,展出了鄧小平南巡時乘坐的中巴和他下榻迎賓館時使用過的傢具、敲定了第一次拍賣土地使用權的槌子,還有深圳第一台獻血車、基建工程兵開進深圳時使用過的混凝土攪拌車,以及多幅國家歷任領導人視察深圳時留下的珍貴題詞和照片等。

耗時八年 徵集千餘件實物

 說起徵集展品的過程,博物館研究部的莫小培將其形容為「八年抗戰」。據介紹,博物館的籌備活動從01年就已經開始,實物資料也隨即開始徵集。剛開始時只有2名工作人員,直至今年才有了8個人。他們一邊寫展覽腳本,一邊四處徵集展品。8年間,博物館一共徵集了實物1000件套左右。

 「開館以後,博物館徵集的工作不會停止,還會一直繼續下去。」他說,其實,許多人早已經丟棄了當年使用過的物品,而這些物品恰恰最能代表那個年代的特徵。「太可惜了。」莫小培邊說邊歎息,「像袁庚這些早期的改革開放先行者,當年使用過的鋼筆、名片等東西都沒有能夠保留下來。而深圳改革開放早期的規劃草案和規劃作品等也已無從尋覓。」

遍尋難覓 港商考察投資照

 莫小培說,徵集改革開放實物遇到了很多困難,也有很多遺憾。博物館很需要一些改革開放期間香港投資商的照片。例如像李嘉誠這樣的知名港商曾對深圳發展有很大的貢獻,博物館方面一直希望能得到當時他們到深圳考察、投資時的一些照片,但是一直苦於沒有聯繫渠道。他們還曾在香港的報紙登了相應的新聞,但一直沒有回音。

 除了改革開放史展廳,博物館還有三個展廳展示了深圳從古至今的變化歷程。據介紹,《古代深圳》(史前-公元1840年)陳列館主要是以敘述深圳從新石器時代到明、清6000多年的歷史沿革;《近現代深圳》(1840-1949年)陳列館主要是通過大量的歷史資料、圖片來介紹深圳近現代的發展歷史和抵禦外強侵略的歷史;《深圳民俗文化》(清代至今)陳列館主要用12個場景來反映深圳自清代到今的社會生活和豐富多彩的民風民俗。

意外偶得 首份港商協議書

 改革開放初期,深圳「要電沒電,要水沒水」,無法引進高新技術,只能先搞「三來一補」企業。莫小培回憶,為尋訪這些企業的實物,他們走遍了深圳羅湖、龍崗、寶安的「三來一補」企業聚集地,每到一個地方,先到政府部門找企業資料,然後逐個採訪,徵集產品和設備。而博物館展出的外商在中國大陸簽訂的第一份辦廠協議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無意得到的。

 這張協議書簽於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的那一天。落款的雙方分別是寶安縣石巖公社上屋大隊和香港怡高實業公司。這是深圳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1977年底,受投資人程氏兄弟委派,馮志根一行跨過羅湖橋來深圳考察投資辦廠事宜。作為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最後公司落戶上屋村,於1979年春節正式開工,生產的唯一產品是吹風機發熱器裡的線圈。

 工作人員最初只找到了一些公司多年前使用過的機器設備,莫小培隨口問了有沒有當時的書面資料,港方負責人馮志根就找來一份合同複印件。莫小培一看落款的日期,知道這是首份外商在深圳的辦廠協議。他說,雖然不是原件,但是這份複印件一樣彌足珍貴,因為它見證了「三來一補」企業隨後在深圳的興起。

全力搶救「小平南巡座駕」

 鄧小平第一次南巡,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篇章。如今,載著他在深圳視察的白色豐田小巴靜靜地停在博物館一角。博物館館長楊耀林介紹,這輛車是從報廢廠搶救回來的,當時它除了一個外殼,裡面包括座椅等所有設備都已被拆除,經過博物館的人員多方求證和努力﹐才還原了它的面貌。現在它13個座位椅子完好地在車內,車牌為「粵B08858」。

 1983年,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接待處申請購買了這台進口車,專作為接待使用,8月15日由香港運抵深圳。鄧小平就是它接載的第一位重要客人,鄧小平兩次南巡都是坐這輛車,後該車轉到市機關事務管理局行政處名下。去年深圳市博物館開始徵集特區史實物時,正值深圳市政府搬遷。考慮到搬遷可能會留下一些珍貴的東西,博物館向有關部門遞交了報告。結果市政府方面答覆說:還保存了一台鄧小平南巡用的小巴。可是這輛車已經被送到了報廢廠,而且只剩下一個空殼。

相片為證 驗明「正身」

 楊耀林介紹,為了恢復它原先的面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煞費苦心。首先他們找到了開車的司機,但是司機卻記憶有誤,認為車牌號不對,該車不是當年鄧小平坐的車。博物館找到車隊、管理局多方求證,還向市民徵集線索,最後在一幅鄧小平南巡的照片中看到車牌號,才終於確認了它的身份。隨後,博物館又開始根據大家的描述恢復車的原貌。其間,深圳一家企業還主動花費數十萬,對這輛「鄧公座駕」進行維修。

個案1:捐出一個「家」 重現改革初舊貌

 「有些人手裡攥著有歷史意義的東西,待價而沽。」莫小培說,徵集實物過程中碰到過不少這樣的例子,但也有一位老太太分文不要,主動捐獻出了一個「家」——一個改革開放初期深圳知識分子的家。

 這個家的主人張世烈於2002年底去世。 張世烈是40年代的大學生,1951年來到深圳。和早期的深圳移民一樣,他的生活條件開始也非常艱苦。在曬布路的火柴倉庫裡住了31年後,1991年張氏夫婦用畢生積蓄買下了紅崗花園的兩房一廳。張世烈去世以後,老伴伍祖庸打算搬回老家四川,看到報紙上徵集展品的消息,就主動跟博物館方面聯繫。張家除了電視機、電冰箱和洗衣機和窗簾之外,全都是改革開放初期的用品,有的已經保存了50多年。一台英文打字機,曾是他們家裡最現代的財產。而最古老的傢具,當屬張世烈用樟木改裝的茶几。伍祖庸介紹,這個茶几中間的支架,是1951年從成都老家帶來的箱子改裝而成。1987年,張世烈花80元錢從廢品收購站買回一塊不鏽鋼板,加上了台面;1992年時,張世烈歲數大了,他就給桌腳裝上了四個輪子,方便推拉。

個案2:三百封家書 記錄特區創業史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內地流傳著一句話:「孔雀東南飛」。這是對各地的年輕人奔赴南方、特別是深圳特區打工的形象比喻。這些 「打工仔」、「打工妹」充滿希望地從各個地方來到深圳,將青春揮灑在特區的熱土上。

 晚上回到宿舍,他們最愛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寫信。楊耀林介紹,博物館花費7、8年時間收集了300多封打工仔、打工妹的書信。其中,有「中國第一打工妹」之稱的安子,也向博物館捐出了打工時期的一些信件和生活用品。

 搜集過程有歡喜,亦有遺憾。楊耀林回憶,一位80年代來深教書的教授保留了當年300封書信。雖然這些書信不僅有對周圍社會環境的描述,更有對社會發展的一些寶貴的看法,側面反映了當時特區的社會百態,但由於有些內容過於私人,暫時未能由博物館收藏。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