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亦有可聞•小議「禁書」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8-12-30]

馮 磊

 在世界範圍內,禁書曾經是一個普遍現象。當年納博科夫拿著厚厚的一摞書稿交給出版商,對方研究了一番之後告訴他:「如果出版了這本書,我們都會被關進監獄。」——熟悉的人都知道,這,就是當年《洛麗塔》一書的遭遇。這本書中寫了一個繼父與養女之間的不倫之戀,故事曾經讓眾多當年的有識之士深為擔憂。當然,今天,在經歷了種種曲折之後,這本書暢銷全球。

 寫這麼多文字,當然不是要為禁書這種行為辯護。實際上,禁書本身是事關言論自由的一個問題。一個社會出現大面積的書籍被禁毀的現象,至少社會的言論自由程度較低。社會的開放程度不高,導致社會上諸多話題不可以被公開討論。但是,因為鬥志鬥勇的緣故,在禁書與反禁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有趣的現象。

 首先,禁書是文化出版領域「紅杏出牆」的現象。一般而言,總是先有出版,然後才有查禁。而書籍之所以能夠被出版,本身已經意味著文化消費群體本身已經出現相當程度的相關需求。在經濟利益或者社會良知的驅動之下,一些出版商大膽出位,決定放手一博。這樣,就會出現所謂的禁書。

 讓人感覺有趣的是,一本書的命運如何,往往並不完全取決於當權者的意志。甚至,很多時候還會出現恰恰相反的問題。比如《金瓶梅》,歷代屢屢禁毀,最終卻反而成就了這本書。不信你到書店去看一下,精明的出版商早就在封面上印刷了「古代禁毀小說」了。一本書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因素之外,還受到出版查禁的「追捧」,這難道不是很有趣的問題嗎?

 實際上,在歷史上,禁書,也並不總是成功的。一些聰明的出版商總能想辦法讓自己的利潤最大化,同時讓被禁毀的書籍進行地下傳播。比如,台灣作家李敖到大陸做演講,曾經談過自己的親身經歷。當年李敖的作品在台灣也曾被查禁。但是,在地攤上,讀者翻開一本類似於地攤文學的、封皮上印刷著美女大腿、胸脯一類的東西,內容很可能就是李敖的哪本書。還有的出版商在書籍遭到查禁之後,會將整本書換一個名字繼續出版,有時候居然可以蒙混過關。這種書籍的歷險,也是一種頗有趣味的經歷。

 我自己感覺,一本書也和一個人一樣,大家有自己的命運。和人一樣,在娘胎裡呆著的時候,還不能算一個完整的生命。但是,一旦呱呱墜地、發出了第一聲啼哭,那麼它就有了自己存在的理由和權利。貿然扼殺已經出生的東西,怎麼說都不應該被看作理所當然的。

 書籍的被禁毀,很多時候是打著冠冕堂皇的幌子進行的。比如說清代《四庫全書》的編撰。《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由總纂官紀曉嵐窮畢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學士成書於公元一七七二年。該書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三千四百六十一種書目,七萬九千零三十九卷,總字數將近十億,可謂超級文化大典。但是,這個工作本身也是在借「編書」而「焚書」。

 與秦始皇赤裸裸焚書不同,乾隆皇帝的禁毀書籍做得含情脈脈。其具體的做法是,借編修《四庫全書》這一名義而號召「獻書」,把隱散於民間的豐富藏書徵集至朝廷,然後進行篩選。與朝廷趣味不合的,統統加以銷毀。所以有人說,乾隆編纂《四庫全書》,其目的不在文化而在政治。而據海寧陳乃乾《禁書總錄》中的統計,乾隆皇帝毀書的總數是:全毀書目二千四百五十八種,抽毀書目四百零二種,銷毀書版目五十種,銷毀石刻二十四種。其銷毀書籍的數目,顯然遠遠大於被收錄的數目。這種做法,居然還被稱之為與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並列的三大工程。

 書籍的被禁毀,一般而言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其一,因為文化禁忌的緣故,比如色情、暴力的書刊;還有一類,則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前一類在古代中國以及古代西方都屢有出現。但是,隨著社會包容度的增強以及人們文化觀念的變化,一些書籍被逐步解禁,甚至暢銷起來,比如《金瓶梅》和納博科夫的《洛麗塔》。還有一些書,則進了垃圾堆,永世不得翻身。至於後一類的問題,往往要在政治局面出現轉機以後才會面世。這類書籍,一旦被允許面世,往往可以收到洛陽紙貴的效果。這種現象的出現,一般也意味著文化上的壓制告一段落。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