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世雄.
香港電台第五台《戲曲天地》節目主持人歐翊豪是一位剛出道的教師,上星期和他聊天,他感慨地說,有一次看《帝女花》,鄰近有一位老師帶著幾個學生來作課外活動。該老師向他訴苦,自己不懂粵劇,學生也沒耐性坐三個多鐘頭,結果是他有他打瞌睡,學生就低著頭打遊戲機。歐翊豪問我推廣粵劇的人要老師和學生花三小時以上看一齣他們不懂或沒興趣的舞台表演,是否高估粵劇的吸引力呢?很高興歐翊豪沒有把責任推卸在該老師和學生身上。
推廣粵曲應由淺入深
我常常提醒從事推廣粵曲和粵劇的朋友,上世紀七十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粵曲和粵劇已經不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不要以為四十歲以下的教育工作者會接觸過粵曲、粵劇。對他們來說,古典音樂、民歌會懂多一點,因為學校的音樂課程曾經教授,但粵曲、粵劇除了在電台戲曲節目或電視台播放粵劇電影略有所聞外(因為轉頻道需時,所以會聽到幾句唱詞),就很少機會接觸了。至於中、小學生就更不用多說了,若非學校的音樂課有粵曲的元素,粵劇和粵曲根本就不存在於他們生活的範疇;同時由於粵劇的服飾裝扮「古色古香」,小學生或會覺得有趣,但到了中學階段的青少年,由於年紀關係,難免以「老土」視之。記得我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籌備往中、小學校推廣粵劇的過程中,便遇到有粵劇工作者堅持以解說的方式向中學生介紹戲曲舞台。當時我認為這題目不會吸引青少年,再加上大部分的場地都不能播放幻燈片,很難使台下的學生專注聽講的。結果該十五分鐘的環節,開始後不足五分鐘,台下的學生便左顧右盼,竊竊私語。
我個人一直認為粵劇雖然是珍貴的藝術,但在推廣形式方面,不能像母親把補品硬塞進孩子的嘴裡。先要了解對象的年紀、背景、學習特性等資料,然後設計活潑有趣、容易接受的解說示範,由淺入深,逐步帶領他們進入戲曲花園。如果一開始,便把他們放進戲院坐三個多小時,雖然看戲寶《帝女花》,不過也許只能有二十分鐘的專注,因為這是一般青少年的行為特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