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政府今年中前將公布邊境發展藍圖,著力打造生態及文化旅遊區。圖中遠處為深圳。 圖片由規劃署提供
本報記者 羅敬文
鑑於香港可發展的土地資源有限,特區政府開發邊境禁區。經過去年首階段的公眾諮詢後,據悉,決定以自然保育、文化遺產和本土旅遊的方向發展,當中涉及全港首間生態旅舍、把棄耕農地變身為有機農莊,以及低密度住宅的發展,著力打造「綠色生態文化旅遊區」,今年中前會公布邊境的發展藍圖。規劃署預期,明年底逐步開放邊境後,將可吸引遊人假日觀光,隨著居民的回流,料邊境人口會較目前8,000人有所增加。
香港約有2,800公頃邊境禁區,其中2,400公頃用地將於明年底起分4階段「解禁」,率先開放的有米埔至落馬洲管制站、以及蓮麻坑至沙頭角用地。規劃署去年5月開展首階段的邊境禁區規劃研究,提出以發展自然保育和文化遺產,並配以低密度的住宅發展,期間已舉辦多場公眾諮詢會,共收到74份書面意見書。
禁區內自然文化資源豐富
規劃署助理署長李啟榮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政府未收到公眾對首階段的概念規劃草圖有太大意見,當局在下一階段的諮詢時,除推展自然和文物保育,亦會以本土旅遊來推動地方的經濟。他稱,現正研究在馬草壟山坡上,把廢棄舊建築改建為生態旅舍,便是自然保育與旅遊兩者結合的項目。
禁區內有著豐富的自然文化資源,製造了生態及文化旅遊的「先天條件」。李啟榮表示,蓮麻坑蝙蝠洞和溪流,以至鄉村風水林,生態價值極高,在規劃附近土地用途時會予以配合,並發展相應的生態導賞團。他稱,政府會以文物徑串連多個文化遺產景點,又探討把部分碉堡釋出作其他用途,以古蹟遊活化鄉郊經濟。
政府提出把禁區內的棄耕土地活化,讓市民租地自耕。李啟榮表示,政府在發展禁區時不欲破壞鄉郊環境,正構思活化鄉郊的荒廢農地,發展為有機農莊,讓市民在假日租地自耕,更可發展外國的農莊住宿(Farm Stay),推動鄉郊經濟的旅遊活動,並預料邊境開放後,目前8,000名的邊境人口將會增加。
至於缸瓦甫發展為低密度的環保住宅社區、以至紅花嶺劃為郊野公園,政府的計劃未有改變。對於被指邊境禁區發展不多,李啟榮回應稱不一定要發展新社區才是發展,本土旅遊也是經濟的發展。他稱,政府亦會研究在文錦渡和落馬洲管制站口岸道路兩旁的發展空間,以至東部通道發展帶來的機遇。
繪法定圖則防土地被濫用
對於邊境禁區以自然和文物保育為主,李啟榮解釋其中不乏歷史和現實因素,多年來的封閉使自然環境和舊建築得以保留,而香港現時亦未有迫切性要在邊境發展新社區。他稱,政府在明年底開放邊境前,會完成土地用途的法定圖則,定出合乎規劃原意的土地用途,防止開放後便淪為貨櫃場和回收場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