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時隔近4年,燦坤3C欲借大陸擴大內需計劃重返大陸,新模式是「燦星旅遊」搭配3C產品銷售複合式賣場。本報記者米南 攝
專家分析 雖然台商普遍認為大陸擴大內需蘊含商機,但究竟能從4萬億「蛋糕」中分得多少卻多十分茫然。
針對台資企業在擴需計劃中的具體利益點,兩岸經濟問題研究專家、廈門大學海峽兩岸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非認為,從表面上看4萬億內需資金中台商能夠直接參與的部分最多不超過10%,但巨資的外溢效應將全面輻射台商,特別將體現在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等供應鏈環節。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唐永紅則分析,佔額度最大的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事關安全保障因素的部分由官方背景建設單位進行,但在供應鏈上如水泥、鋼鐵等原材料以及工程機械、鐵路裝備、電網設施等設備材料方面,有「優質」特點的台資企業產品均有機會利益均沾。
與此同時,許多省市目前也已將農村和城市的公用、民用設施建設對市場放開,甚至歡迎民資、外資進入醫療事業、綠色環保、通訊科技、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已有累積多年經驗的台資企業無疑也具有競爭力。
唐永紅認為,要「搭上擴需便車」,台商就得將採購和銷售目標都更多轉向大陸,與採購轉型所需要找到的品質差異不大的替代產品相比,銷售終端市場的轉型將面臨更多困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