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歐陽智剛(中)指導司徒世偉(右)和李業福(左)展現攝影藝術之美。
文、攝:林意生 部分圖片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提供
一般人都習慣口傳訊息,只有在嘈吵的環境,才會指手劃腳來輔助溝通。不過,聽障人士只能以手語溝通,但他們並沒有氣餒,而且把自己所擁有的藝術才能加以發揮,透過攝影、舞蹈等不同媒介,盡情地去表達心中所想,展示他們的生命力。
與健全的人一樣,聽障人士的興趣也很廣泛,而令人欣慰的是有不少熱心人士在背後支持,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藝術範疇內發揮潛能。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剛舉行了「萬耳長城.聾健共融」嘉年華,期間展出了來自聾影社的業餘聽障攝影師的作品,當中不乏令人回味的佳作,若不說是出自聽障人士的手筆,大家未必看出有何分別。聾影社由本身是弱聽的攝影導師歐陽智剛領導下於1999年成立,令熱衷攝影藝術的聽障人士能有學習機會。攝影對他們有著重大意義,且聽聽導師歐陽智剛和該社社長司徒世偉及社員李業福的分享。
藝術觸覺不遜常人
喜愛攝影的人很多,而身為司徒世偉和李業福「師父」的歐陽智剛當初就是看到這點,於是在他帶領下成立聾影社。歐陽智剛認為,聽障學生在學習攝影上也有優勢。「聽障人士的視覺觀察比一般健全人士敏銳,對想要拍攝的景象感覺較強。」由於他本身是弱聽的關係,深知學生在學習時所遇到的障礙。
歐陽智剛是讀美術出身的,教學生時並不會只著重技巧,反而會指導學生以感覺為重。「好像繪畫那樣,先要知道自己想畫甚麼,以感覺行先,而後才談技術。當知道自己在做些甚麼後,其實攝影也能幫助學生建立價值觀,有助生命成長。」
大家透過手語溝通,學生比從書本上汲取知識更快。「這樣較易掌握,自然會提起興趣,慢慢培育、發展,技術亦自然會提升。對於一些比較抽象或技術性的概念,如解釋快門、光圈大小等,我會嘗試用圖畫及簡單的方式去表達,讓他們明白。」
作品反映共融理想
在嘉年華裡展出的作品中,包括了司徒世偉在社內比賽——2008至09年第一次季賽的冠、亞軍的得獎照片。該屆以「邊緣香港」為主題,他便圍繞這主題在街上尋景,最終拍下了補鞋師傅在油麻地街頭小巷修鞋的情景,以及銅鑼灣鵝頸橋橋底「打小人」的情景。照片呈現的景象固然能抓緊主題,而當中的神來之筆,甚至司徒世偉亦表示始料不及。
「現在香港已很少有師傅在街邊擺檔替人修補鞋子,算是夕陽行業,我當時看見這情景便拍下來。後來評判說我這張照片的其中一個得獎原因,是因為照片呈現了一個特別結構——W形結構,亦即是兩邊等待修鞋的男女較中間坐著的修鞋匠為高,形成旁邊兩點高、中間點低的情形。這些都是他說了我才發覺到的事情。」
司徒世偉在中學時一直有攝影習慣,但真正愛上這門視覺藝術卻是在96年,在歐陽智剛的教導下開竅。「因為弱聽的關係,對事物的興趣不大,後來開辦攝影班,才重拾興趣。」雖然他已在聾影社學得攝影技巧,發展自己興趣,但亦表示希望聽障人士能夠有更多學習機會,培養興趣。儘管弱聽的缺陷或多或少會影響日常生活,但司徒世偉沒有氣餒,並且堅持進修。
「上課時都要很專心聽老師講課,但在下課後仍要不斷看書溫習,才能加強學習效果。」司徒世偉在大學時期主修會計及人力資源,坦言過程十分吃力,但最終憑著努力取得學位畢業。畢業後出來工作也不是一帆風順,現在於福利機構任職文員的他,很感激同事們的體諒,如接聽電話時,對方也會盡量放慢說話速度。
作品奪獎獲得肯定
的確,聽障無礙他們在攝影裡發揮無限可能,如喜歡拍攝風景和人物的李業福就是明證。他於98年開始接觸攝影,但到了04年才真正喜歡上它。他在08至09年第二次季賽奪得冠軍的作品亦同場展出,緣於去年春節在廣東汕頭的民俗活動「賽大豬」裡,拍下了小孩與豬頭相對的趣致情景,最終在以「人物」為主題的季賽裡奪獎。他除了於社內比賽獲獎外,在國際攝影比賽亦贏得獎項,如於07年在日本贏得第七屆國際展能節攝影比賽冠軍,攝影的功力備受讚賞,可見聽障人士雖然聽覺不及常人,但在其他方面能力絕不比一般人遜色。
由於李業福屬嚴重失聰,所以工作或與其他人溝通聯絡時,多以電郵方式進行。幸好得到同事的體諒,使從事企業事務的他,也可在工作上得到發揮的機會。對於將來的生活,他坦言希望維持現狀,能夠繼續投入這項他所喜愛的業餘活動。
尊重配合有利共融
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加以發揮,的確令生活更添色彩,而大家別以為聽障人士因為要戴助聽器,就阻礙了他們尋找樂趣。科技的進步雖然使他們的生活比以往有改善,但仍需要社會上各方面的配合,如教育政策以至就業輔導等,方能達到共融的目標。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總幹事黃何潔玉表示,按政府保守估計,聽障人士約佔全港人口的1%,但這並未包括出現聽覺問題的長者,所以實際人數要比這多,情況值得關注。她坦言現時科技進步迅速,方便了聽障人士與別人溝通,助聽器比以往更先進,甚至可以植入人工耳蝸,改善聽力,也可使用3G、短訊、電郵與家人聯絡,比以往用傳真機聯絡方便得多;但即使如此,在生活上同樣會遇到種種的不便。「曾有聽障人士的助聽器引致店舖的防盜器響起,但因為該聽障人士聽不到響號,繼續向外走,令店員以為有人行竊,及後知道那聽障人士的身份和助聽器的緣故,才知是一場誤會。」工作方面,他們要找工作如文職工作也不容易,「以往文員職位如打字員所負責的事項不多,現在的文職工作要兼顧的職責比以往多,令他們較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行動拉近彼此距離
這次「萬耳長城.聾健共融」展出的作品既有聾影社社員的作品,也有普羅大眾參與「聾健共融全港攝影比賽」的作品,真正體現共融精神,當中包括公開組冠軍朱泰家的作品《你願意幫輕一吧嗎?》,鏡頭捕捉摟著身旁母親的孩子,透出默默的親情。身為雜誌編輯的朱泰家,以往也曾在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做義工,負責刊物等文字工作,也希望為聾健共融出一分力,更有從書本上學習基本手語,以便能夠與聽障人士溝通,「其實無論你是聽障或健聽人士都需要與別人溝通,不用把聾健共融看得太複雜,大家都需要與別人相處,這是很基本的。」
以藝術融入社會的不單止有攝影作品,正如在早前嘉年華的活動裡,一眾聽障人士透過藝術發揮自身能力,除了有聽障攝影師的作品展覽外,也有舞蹈、跆拳道等多項表演,以及由13,221張耳朵照片組成的「萬耳長城」,重申聾健共融的訊息。在場的不論是健聽還是聽障人士,互相尊重、交流以至欣賞,那又豈止是「你眼望我眼」而已?
後記:融合源於尊重
聾健共融在這次訪問中完全反映出來,司徒世偉以手語替我跟受訪者溝通,以及背後負責活動的員工的支援,過程中可以看到當中所需要的耐心和尊重。縱使聽力不及常人,但聽障人士透過藝術創作打通隔閡,連繫著同一天空下的你與我。他們的經歷和作品,成為別人的祝福。共融並非不可能,主動踏出第一步比喊口號來得更實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