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蕭競聰在演講裡分享設計師、手工業者及社區裡多方合作下的成果。
環保與手工業結合,使資源循環再用,十分值得推廣。儘管市民的環保意識比以往提高,但環保的成效卻不一定相應增加,這往往受社會意識形態所影響,李宇軒認為「環保」二字有時候已被商人用作宣傳口號,變成一個噱頭,失去原有的意思。
「像膠袋上印有『此袋由可循環物料所造』等字眼,大家看見了這字眼便覺得是好的而拿去用,變相是多用了膠袋。」
蕭競聰表示香港社會鼓吹消費,以為不斷生產是好事,但結果所造成的是資源損耗,而不是正面的發展,有關環保的介入與外國比較仍相差甚遠。「外國發展了十多年,相比香港仍未起步,對環保的認識狹窄。如膠樽,在香港會先轉化成原材料,然後再由原材料變成再造物,當中過程已耗用了不少能源;但做木頭車的李生李太,收集的物料已在中間轉化,不用化作原材料,也不需再運輸,節省能源。」他認為本來已有好的東西,可以在這基礎上發展得更好,不用每次都把舊的清除掉,然後重新發展那樣耗資源,而李氏夫婦直接用舊床板、舊車胎等材料重組成新的木頭車,無疑是一個很好的示範。
對於未來產品設計的方向,二人都認為環保是大趨勢,除了考慮美觀外,也會顧及使用後的處理。李宇軒表示設計時需顧及生產和保育,達致平衡。「外國已開始流行『cradle to cradle』設計理念,亦即由『生產』到『死亡』都會考慮到。我們不應只想如何生產產品便算數,也要想想將來使用過後要如何解決。」畢竟好的設計講求美觀實用,主要功能是幫助用家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問題,而不是製造更多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