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社工彭國才與正在刺繡的彝族婦女交流。
文、攝:本報駐雲南記者 蓮子 部分圖片由被訪者譚志偉提供
令雲南元陽出名的是梯田,讓元陽的民族刺繡揚名的,卻是香港室內設計師譚志偉。譚志偉很早已到訪當地,並已留在元陽8年之久,他和同伴創建了一間背街的小店舖「元陽之窗」。「元陽之窗」維繫著很多人的夢。譚志偉通過它將民族與時尚融合在一起,運用創意,為來自中國西南邊陲古老的雲南民族刺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令當地的彝族和哈尼族婦女也通過它看見和觸摸到外面的世界,她們的手工刺繡產品使海外遊客感動和欣喜,令民族手工技藝走向了世界,與外面的世界接軌,甚至揚名海外。或者,正如譚志偉在「元陽之窗」網站首頁寫的一句話——「推窗遠望,定有一番景象」。
元陽是雲南有名的貧困縣,近9成的人口為少數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苗族、瑤族和壯族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譚志偉看到,雖然近年元陽的遊客越來越多了,但當地老百姓依然受貧困深深困擾,他開始關注當地經濟發展與極待扶助的貧弱人群之間的差距。「我剛到元陽時,街上連網吧也沒有,但02年後,幾乎是一夜間,網吧、髮廊、遊戲室、超市……全都開起來了;在元陽,有開奔馳車的、也有趕馬車的;有穿Nike鞋的,也有穿草鞋的。」
自力更生脫貧保育
創建「元陽之窗」的初衷,來源於如何保護民族文化資源及如何讓少數民族脫貧的思考。譚志偉意識到,單純的物質援助只能緩解暫時的需求,卻對本質上的脫貧於事無補。如何在發展旅遊的同時,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如何通過開展生態旅遊來讓當地村民真正得益?他的思考與在當地從事扶貧事業的香港世界宣明會元陽項目負責人彭國才不謀而合。譚志偉與彭國才兩位香港人在元陽相識,因為希望扶助少數民族脫貧的共同理想,所以走到在一起。而「元陽之窗」則是他們長年扎根雲南之後從思考到行動的一個新生產物。
在香港世界宣明會及香港市民的資助下,06年11月,以「通過給村民提供合適的培訓及支持,以協助及推動當地村寨的民族手工藝和與其它旅遊相關的發展」為己任的「元陽之窗」正式成立了。譚志偉既是「元陽之窗」的顧問,也是一名義工,從管理、設計到資料收集,再到市場推廣,他總是親力親為。
從「留守村」到「刺繡村」
自從哈尼梯田的美名被攝影發燒友傳開後,來欣賞梯田的人愈來愈多了,遊客對當地原生態的傳統民族服飾很感興趣,於是手巧的主婦還能靠從小學會的刺繡手藝做些繡品拿到集市去賣。「她們聞到了『市場』的氣息,卻對外面的世界毫無所知,如何讓自己的作品變成產品,並得到顧客的認可,她們很需要幫助和指引。」彭國才說。
兩年前,「元陽之窗」從集市上發現了彝族婦女尹麗,她擁有嫻熟的刺繡手藝、會講彝語和哈尼話並且頭腦靈活,她成了「元陽之窗」的工作人員,負責產品銷售、並聯絡刺繡小組的成員,不僅學會了上網,還夢想著學習英語,以便將彝族的刺繡介紹給海外遊客。
尹麗其實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家在元陽縣保山寨,是一個古老的彝族寨子,如今元陽有很多村莊都和保山寨一樣,成了名副其實的「留守村」。年輕人紛紛出外到深圳或廣東等地打工,女孩子遠嫁他鄉,走不動的老人和孩子「留守」了下來,放不下孩子的主婦除了耕耘田地外,一年到頭就指望著養2頭豬。「過年時殺1頭,再賣1頭,可賺1,000至2,000元。」
加入「元陽之窗」後,令只讀過4年書的尹麗開始思考,為甚麼哈尼族很好客但哈尼族村寨的發展卻總是落後於彝族村寨?她最後得出自己的答案——因為彝族更外向,不但會說彝話、也會說哈尼話,而且容易接受新鮮事物。
憑傳統手藝賺生活費
在元陽馬老賀下寨這個彝族寨,15歲彝族少女李艷只讀到4年級就輟學了,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外出打工,她和體衰的奶奶相依為命,加入「元陽之窗」的刺繡隊後,每個月有了40多元的收入,她夢想著能繡出更多美麗的刺繡品,能養活自己和奶奶。如今,馬老賀下寨有16名彝族婦女加入刺繡隊。
目前,「元陽之窗」的手工刺繡品受到了海外遊客的歡迎,在旅遊旺季,除了欣賞哈尼梯田外,價廉物美的圍巾、錢包等手工刺繡品成了歐美、港台遊客最喜愛的旅遊紀念品。在諸如春節這樣的旅遊旺季,「元陽之窗」月銷售額可達六、七千元。
「得到市場的接納和歡迎後,村民開始變得自信起來,除了重新穿戴起民族服飾外,還學會了用新的眼光去審視傳統。」譚志偉欣喜地說:「從前只知道繡了自己穿,沒想到老外也很喜歡。」
不過,他也擔心未來發展:「村民對我太依賴了,萬一哪天我走了,『元陽之窗』如何繼續下去?」這也成了村民現在思考的問題。
平凡作息活出藝術
年近50的譚志偉走路很快,他說:「旅遊,我最反對坐飛機!」如果不是旅遊,譚志偉很有可能還繼續著室內設計師的職業, 他出生在香港,16歲開始旅行,有流浪歐洲8年的經歷。1994年,他開始到北京、上海尋求發展,後來,他辭了職到中國西部旅遊,在最初看到哈尼梯田的那一刻,他決定留下來。
8年光陰,譚志偉以元陽為原點,邊走邊看,他用鏡頭記錄下了元陽的日出與黃昏,記錄了哈尼梯田千百年來的亙古與變幻,記錄下了好客的哈尼族和勤勞的彝族,背著幾十斤乾柴垛的老人,一路都在笑;戴著虎頭帽的孩童臉似紅山楂,一笑便露出了虎牙;色彩艷麗、圖案豐富的少數民族服飾,將對比強烈的紅黃綠紫橙等色彩如此和諧而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在都市文化中長大的譚志偉完全震撼了,他的藝術靈感在瞬間復活了,他感歎:「少數民族才是真正的藝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