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連續數月零訂單的外貿企業表示,經過數月艱難轉型,企業正逐步恢復元氣,將簽下「金融海嘯」中難得的新訂單。
——拓新市場 創新產品 贏新訂單
本報珠三角新聞中心記者熊君慧、李昌鴻、 肖郎平、鄭海龍
一場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將內地不少港資企業衝垮,當中珠三角港企更成為重災區。然而,在全球經濟放緩、出口定單銳減的空前「寒冬」之下,不少港企仍然透過開拓新市場、開發新產品、積極轉型等招數千方百計力抗逆境、尋找生存空間。有連續數月零訂單的外貿企業表示,經過數月艱難轉型,企業正逐步恢復元氣,預計下月將簽下第一批訂單。
有香港製造業人士預測,在珠三角從事加工貿易的58,500多家港企中,至少有30,000家能夠熬過「寒冬」生存下來。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孫啟烈預期,生存下來的部分港企有望在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初「開始收復失地」。
孫啟烈對本報表示,預計春節之後珠三角約有2,000-3,000家港資企業不再開業,節後復工生產量不足的港企達90%。加上去年已經倒閉的15,000-20,000家企業,58,500多家港企中預計只有不到40,000家企業得以生存下來。而在全球經濟復甦之前,更可能還有10,000家企業倒閉,能夠熬過「寒冬」的,大約只有30,000家。他認為,倒閉企業大多是成本高、報價高、沒有訂單,或者一直都是靠低價搶訂單,如今價格已經減無可減。
為內地品牌 尋廉價代工
不過,也有小部分港企已提早感受到「春天」氣息。「公司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現在慢慢恢復元氣。」啟桓貿易有限公司、啟桓服裝(深圳)有限公司財務部經理(深圳)鄧志堅介紹,公司過去一直做出口貿易,90%訂單集中在美國,市場單一,銷售模式單一,自從去年10月以來公司一直零訂單。「沒有訂單,就有充分的時間思考新業務。」 鄧志堅指的新業務是內銷市場——從過去將內地工廠的衣服出口美國,轉為向內地大服裝品牌推介東南亞廉價的代工工廠。
他表示,近幾個月訂單為零,就集中精力與內地數家一線服裝品牌接觸,邀請他們到國外考察市場。「內地企業發現,同樣一條褲子,在越南生產比內地成本低20%,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的生產成本也比內地低廉。」鄧志堅稱,內地品牌企業急於開拓全球代工資源,而啟桓公司在東南亞7-8個國家設有辦事處,擁有英語人才和遍佈全球的國際網絡,正好能為他們搭建這樣的平台。雖然美國市場不好,但越南工廠的成本優勢仍在,公司就將目標客戶從美國轉移到中國內地,貿易利潤仍可維持5%-10%。
鄧志堅預計,3、4月份將正式簽下第一批訂單,可能只有幾萬件,但只要合作成功,客戶有了信心,幾千萬的訂單將隨之而來。「如果客戶對我們有信心,未來我們在內地同類業務中將爭做龍頭。」他很有信心地說。
從埋頭生產 到銳意研發
與貿易公司開拓新市場相比,許多加工製造企業則絞盡腦汁研發新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在萎縮的市場裡爭取訂單。東莞外商協會會長梁偉浩1988年將鐘錶來料加工工序北移東莞,雖已身為鐘錶大亨,但亦難免受金融危機衝擊。在困難環境下,他在鐘錶功能及設計上創新求變,爭取到許多新訂單。
梁偉浩介紹,普通手錶外殼通常是使用不鏽鋼來做,但公司將陶瓷附加在手錶上,比如有一款女士錶,公司將緋紅的陶瓷附加在不鏽鋼錶外殼上,深得女客戶喜愛。同時,由於找到便宜合適的陶瓷材料,產品價格並未因此提高,為顧客贈送了附加值。有不少客戶看到這款陶瓷錶面的新款錶,爽快下單,公司亦爭取到新業務。梁偉浩說,這也不是什麼高新技術,但企業一定「要想辦法研發才能拼」。
逆勢投巨資 重塑競爭力
也有企業利用金融風暴訂單不足的機會,調整自身經營上的缺陷,將不利化為有利。創科集團執行董事陳建華介紹,公司趁訂單萎縮期間,搬遷廠房,將原先散佈各處的生產點集中,調整了物流佈局,提高效率,存貨管理和人力成本都下降,原來工人在外住宿的成本也下降。對比以前,物流成本每年可節省約2,500萬元;而減少廠房和宿舍租金方面也每年約節省2,500萬元。廠務、人事等後勤部門比以前減少了大約350人。因此,雖然公司蓋廠房投入4億元之多,但預計七八年就可以收回投資。
東莞外商協會副會長、均興金屬製品廠董事長黃日榮稱,工廠也在金融危機中意識到,必須從生產為主改變為開發為主。公司投入兩三百萬元改造生產線,提高自動化水平,可減少用工1/3,每年節約兩三百萬元勞動力成本,一年收回改造成本。此外,因為產品多是與人體直接接觸的金屬飾品,公司成立材料化驗中心。如果能夠成功轉型,未來可望在行業上處於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