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浸會愛群會服務處屬下兩間以自負盈虧經營的快餐店,推出「廉價飯盒」等優惠,在逆市下成功搶客,得以繼續經營,為復康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本報記者朱樂汶 攝
【本報訊】(記者 朱樂汶)經濟環境差,不少行業都錄得虧損,但有提供餐飲服務的社會企業,在逆市下變招推出廉價學生、長者飯餐,但求薄利多銷,結果生意額獲近一成增長,去年錄得60萬元盈餘,得以繼續為復康人士提供就業及實習機會。該社企負責人表示,金融海融下,社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但目前本港大部分社企欠缺營辦經驗,建議政府除資助有意長期經營的社企,也應加強支援,如提供管理培訓。
目前本港約有200多家社會企業,大部分由社會服務團體透過申請基金或自資開辦或轉型而成,主要集中在服務業,最多是產品製作及銷售、餐飲服務等。浸會愛群會服務處是其中一間提供餐飲服務的社企,分別在灣仔及葵涌區開設快餐店,同時提供到會服務。兩間餐廳以自負盈虧形式經營,50名員工中,30%是復康人士。
3成員工為復康人士
該處總幹事曾永強表示,金融海嘯後,其經營的快餐店及時變招,如學生午餐飯盒每個由18元減至13元,長者於晚市前亦可獲25元「特惠價」享用原價30多元的晚餐。他說,自優惠推出後,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客量急增12%至13%,到會服務生意亦升20%,扣除成本,去年全年仍有60萬元盈餘,「光顧的人數是多了,但相對地餐價平,利潤會減低,如未來物價繼續上升,便很難再減價,相反可能要加價。」
僅三分一中學生曾聽聞社企
曾永強指現時聘請的復康人士,月薪由2,000至6,000元,薪酬視乎工時而定,但餐廳會包餐、提供交通津貼等。但以現時收入,難以擴充再聘請更多復康人士,短期內只能增設數個實習空缺,實習津貼每人每日約50至100元,福利則與長工相若。他希望政府可增加對社企的資助,以紓緩弱勢社群的失業情況。
另外,浸會愛群會服務處於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期間委託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分別以問卷及電話訪問了947名學生,結果發現,只有三分之一中學生稱曾聽聞社企,亦只有5名稱曾光顧社企,反映他們對社企背後的理念認識不足。不過,大部分學生稱不抗拒把有關服務推介給身邊的人,港大分析指這顯示社企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