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散文名篇〈難言〉
黃志強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
韓非子的文章結構嚴謹、說理綿密,還有博採舊聞、用典繁富等特徵。〈難言〉一篇,不過短短五、六百字,其中涉及的歷史人物竟達25位之多,包括文王、伊尹、比干、仲尼、孫臏、吳起、田明、范睢、管仲等。韓非之博聞強記,由此可見一斑。
開宗明義指游說非常困難
〈難言〉是韓非晚期的作品,文章開宗明義即指出游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並非有過人的智慧、辯才和勇氣,就能夠成功,因為「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君心難測,韓非遂在〈難言〉中為欲進言的知識分子開列竅門,其中沒有一項不是曲從人君的。他認為:
大意無所拂忤,辭言無所擊摩,然後極騁智辯焉。此所道親近不疑,而得盡之辭也。……夫曠日彌久,而周澤既渥,深計而不疑,引爭而不罪,則明割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飾其身,以此相持,此說之成也。
除非知識分子願意隱居山林以度餘生,否則就必須曲意奉承,以博取人君的信任,如此方可伺機匡正人君之行徑,繼而建立自己的功業。韓非開列的訣要,是他多次上書游說韓王不果,在現實與理想之間飽經掙扎後,總結出來的成果,景況猶如春蠶吐絲,其情可憫。
賢臣不得善終 韓非視作必然
在〈難言〉一文中,韓非從內容、辭藻、態度與方式4方面立說,把游說人君的方法,系統地分成4類12種。他博覽群籍,歸納分析,所得的結論竟是說客不論用哪一種方法進行游說,都是難以成功的。在韓非筆下,人君的主觀意志就像如來佛祖的五指山,說客使出的無論是哪一路拳術,都難以超越、突破。游說的結果,輕則受毀受謗,重則「患禍、災害、死亡及身」。至於理由,其實非常簡單,正是「度量雖正,未必聽也;道理雖全,未必用也。」即如伍子胥、仲尼和管仲3位賢臣,最後都因為人君不明,而身受禍害。他們事君鞠躬盡瘁,卻換來悲慘的下場。
〈難言〉的最後一段,更一連列舉了21位「仁賢、忠良、有道術」之士。他們皆因「遇悖亂、闇惑之主」而死。所以作者總結說:「愚者難說也,故君子不少也。」說明有識之士不易進言,乃是因為在上位者愚昧昏庸,正所謂「至言忤於耳而倒於心,非賢聖莫能聽。」賢臣不得善終,在韓非看來,實屬必然,不足為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