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
在中國智庫冷對西方有關中國模式話題的背後,折射出的正是中國的新思路:傳統的中國模式亟需調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景天魁說,中國政府所採取的應付危機模式,基本上延續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應對模式,即以公共投資為主體,附帶拉動內需。這一模式,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在前投資拉動方面非常成功,但對於刺激消費市場方面則效果有限。
不過當時因為西方市場並沒有危機,中國外需很快恢復。但現在西方陷入嚴重危機,刺激外需努力可能很難奏效。所以現在中國迫切需要在危機中繼續尋求新的模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政府4萬億元投資計劃及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對短期內遏制經濟下滑將產生重要作用,但從中長期看,中國需要在市場化改革的關鍵領域和重要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擴大消費需求。
4方面升級經濟模式
遲福林指出,中國經濟模式的升級,應至少在4方面重點進行改革、首先是盡快解決資源環境產權問題,推進資源要素價格改革,從而來約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的投資,鼓勵環保產業發展;其次,加快壟斷行業改革,盡快建立獨立於市場和行政機關的反壟斷機構,建立常態化的國有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的收租、分紅機制;第三要進一步打破民營經濟發展的制度障礙,解決民營經濟融資難問題。第四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盡快出台進一步加大基本公共服務的投資計劃。
遲福林認為,這些改革,短期內可以構建起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制度基礎,中長期則能夠很大程度上破解新階段增長方式轉型、社會需求轉型和政府轉型的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