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四川「家電下鄉」產品展銷會上人頭攢動。
據國家商務部證實,受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內地商業銷售大幅下降。為提振內需,國務院出台連續四年的「家電下鄉」政策,預料累計可拉動逾萬億元消費。然而,這一「利農惠商」政策在實施中,面臨新市場、新對象、新體系的嚴峻考驗,也暴露出諸多問題。為此,本報連線北京、上海、廣東、山東、浙江、重慶、內蒙等省市(區),對「家電下鄉」是否真正能取得「農民得實惠、企業得市場、政府得民心、經濟得發展」的效果,作一特別連線報道。
■本報駐內地記者:李雪穎、畢方方、劉揚、徐家強、張曉玲、于永傑、孟祥斐 ■實習記者:梁嘉琳、田娟娟、辛建國、劉思平
早在2007年,國務院就責成財政部、商務部調研,提出用財政補貼促進「家電下鄉」的政策,當年12月在山東、河南、四川、青島試點推行。
為了應對金融海嘯,拉動內需,2008年國家將內蒙古、遼寧、大連、黑龍江、安徽、湖北、湖南、廣西、重慶、陝西等10個省市區作為第二批試點。2009年2月1日,「家電下鄉」開始向全國推廣,產品從過去的彩電、冰箱、手機、洗衣機,增加到電單車、電腦、熱水器和空調共8大類,同樣享受售價13%的財政補貼。
價格城市化 層層加碼
截止3月10日,重慶全市累計銷售「家電下鄉」產品64,644台,銷售金額突破億元,名列同批啟動家電下鄉省市第二。但同時,重慶家電下鄉因價格虛高影響農民購買問題也被中央媒體曝光。在距重慶市約400公里的開縣,記者看到,這裡雖是人口超百萬的農業大縣,但下鄉家電卻因價格影響,銷量僅增加了10%到20%。
業內人士指出,下鄉產品多數照搬以往城市為基礎的定價模式,使得農村消費無形中背上不必要的場租、物流、廣告、代理等營銷費用,此外商家銷售模式仍通過省、市、縣、鄉層層代理,各級加收費用,最終讓農民高價買單。有專家稱,若直接在農村設一級代理商,下鄉家電的價格至少還能下降20%以上,多過政府13%的補貼。
據廣東省家電下鄉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戚真理介紹,若計算珠三角地區5%的農戶、粵北山區15%的農戶購買「家電下鄉」產品,廣東省4年內預計能撬動社會消費約140億元,而作為家電產量佔全國比重近50%廣東,可年拉動粵產家電750億的生產與銷售。然而,今年2月1日正式啟動「家電下鄉」以來,廣東卻因補貼資金不到位、銷售網點品種不全遇到巨大的窘境。廣東省經貿委官員證實,儘管政策啟動已兩個月, 但財政補貼還未到達各個鄉鎮財政部門,目前很多鄉鎮「家電下鄉」的銷量非常少。
截至今年3月5日,廣東省首批招標的21家流通企業共3萬個銷售網點,但真正開始銷售「家電下鄉」的網點仍寥寥無幾。
補貼難兌現 需時數月
家住廣州番禺南村的曾先生告訴記者,他在「家電下鄉」啟動活動的現場買了一台2,299元的海爾冰箱,按規定可拿300元補貼。曾先生稱,購買時促銷員告知領取補貼大約一個月,「但現在還沒有拿到,如果領補貼超過3個月,以後真不會為此去買家電下鄉貨,因為商場還有不少特價貨可選擇。」
肇慶市高要鎮一農戶則表示,領取補貼手續太複雜,「買一台2,000元的西門子電冰箱才補貼260元,來回跑幾次路費就要花幾十元。」由於補貼是直接轉賬到儲蓄賬戶的,他還要專門為260元補貼款跑到十幾里外鎮上銀行花10元錢開戶。日前他到鄉財政所申領補貼,被告知系統未完成調試,還要等一段時間。在部分省市,甚至還發現廠商把積壓的次劣產品趁機向農村傾銷。有民眾質疑:「家電下鄉」是惠農還是「倒垃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