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陳學鋒說,曾經對從政這條路的選擇有過遲疑,但最終捨不得街頭巷尾的人情味,留了下來。 本報記者潘政祁 攝
■本報記者 徐海煒
力拓年輕、專業路線,是民建聯近年打出的鮮明旗幟。經過「萬言書」、「報告會」及「演說賽」三重難關,「民記」18名副發言人新鮮出爐,但他們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日後能否通過「民記」高標準、嚴要求的「銅人陣」,穿過雲譎波詭的政治「木人巷」,成為獨當一面的政治人才,尚有待考驗磨礪。本報走訪18位副發言人,深感「莫欺少年」的至理,後生仔個個心口掛個「勇」字,細數未來大計:既要在政黨的政策委員會定期出謀獻策「交功課」,又要有大無畏精神面對各方傳媒的尖銳提問,更要親身「落場」,為民請命,籌組社會行動。今日起系列刊出的18個後生仔的故事,或者令人感覺政壇新秀的「理想主義」,但可貴的是,這班後生仔一早明白,修讀「政治學分」從來沒有捷徑。
民建聯一向是市民心中地區工作做得最好的政黨,勤力、踏實是他們的標誌。不過,許多人都不知道,這群努力的地區人也有心力交瘁的時候。新當選民建聯常委、連任政策副發言人,黨內剛剛「雙喜臨門」的陳學鋒,亦曾有過一段疲憊於地區工作的日子。他說,當時對從政這條路的選擇有過遲疑,但最終捨不得街頭巷尾的人情味,留下來,再出發,但就有了新的啟發:「我們必須建立起黨的政策理念,否則只做政策回應,永遠只會是反對黨。」
師父區選失利促反思
陳學鋒是民建聯交通事務發言人,中學老師兼師父是葉國謙。大學未畢業,他便被拉著加入民建聯,抱著「試下」的心態,在地區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做了4年多的工作,直至03年。「剛讀完書返工的人,一般做了4、5年左右,都會開始對相似的工作感到疲倦,我也一樣。」不過最大的震撼還是03年底區選時,師父因政治環境轉變,輸給一個毫無地區政績的對手。陳學鋒既為師父叫屈,亦開始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懷疑自己是否值得繼續「朝6晚10」地服務地區。
04年停薪留職,重返校園,心情疲憊的陳學鋒入讀北京大學,一邊享受著未名湖的北國風光,一邊整理自己的思緒。「想來想去,我不喜歡去公司打工,又受不了朝9晚5的死板工作。不過,其實我最不捨得的是街坊的人情味,所以讀完書,最終都留在地區。」
難捨街坊情留區請命
去年西隧加價,身兼交通事務副發言人的陳學鋒與黨領導發起慢駛抗議,傳媒由早播到晚,贏得一場少有的抗爭戰。不過,陳學鋒對此並不滿足,坦言:「單看重政策回應的政黨,只可做反對黨。」民建聯需要的不單是大方向的意識形態理念,還需要有自己對各政策的理念,這樣才能建立自己的執政能力。
他以交通運輸為例稱,社會不應容忍任何人因為金錢問題,無法自由使用公共交通去到香港任何地方,這是一個重要的交通政策理念。「好似天水圍的交通費問題,政府不應任由市場自由調節收費,令這些偏遠地區的居民因交通費問題而無法外出工作。」他認為,新一屆的副發言人可從這個方向,協助民建聯建立在各政策範疇的政策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