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每周一次的升旗儀式上,孩子們都會莊嚴地舉起右手。
個案一:雙親笑常伴 立志當教師
朱茂蘭,回族,今年15歲。一年前,她在那場震驚中外的浩劫中永遠失去了雙親。她指著手機屏幕上依偎的兩人告訴記者:「這是我的爸爸媽媽,是用爸爸拍身份證時的照片合成的。」
說這話時,安康家園正組織孩子們參觀日照森林公園,朱茂蘭不時用手機給夥伴們拍照。每次打開手機,都會看到父母在衝著她微笑。
「我剛來的時候不想說話,這裡的心理老師找我聊天,陪我們做遊戲,後來我才慢慢好起來。」談起往事,朱茂蘭的語氣依然黯然,但很快又露出笑臉—她被台上表演的小猴子逗得前仰後合。
朱茂蘭手上的腕鏈﹐還是在四川讀初一時和同學們一起編的。現在,這些同學大多已不在人世。那場浩劫,使她一夕之間成熟了許多。朱茂蘭喜歡跳舞,經常代表安康家園參加演出。不過,她的理想卻是當一名初中教師,「在汶川地震中,我們學校的老師大多數都遇難了。從那以後,我一直覺得,教師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說這話時,她的眼中充滿了堅定。
個案二:「越來越好」名字滿溢愛
名字代表了父母對兒女的愛。14歲的藏族女孩左安越向記者詳細解釋她名字的由來:「左是我爸爸的姓,我是安字輩的,越則是越來越好的意思。」左安越的父親生前是當地的鄉長,母親是一名教師,二人均在地震中遇難。
左安越說,「這段時間我學會了自立。」她曾經去參加天津師範大學的校慶演出,「當時下面有3萬多名觀眾看著我們,我都沒有緊張!」說起這些,左安越很是得意。她的理想是將來當一個舞蹈家,要不然就像媽媽那樣當一名數學老師。
個案三:升旗少年 最思家鄉臘肉
楊濤在一群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中很惹眼,高高的個子,剪了一個流行的蓬鬆髮型。他是安康家園的升旗手,16歲的他在這裡要承擔一個大哥哥的責任:組織弟妹們排隊、更小的孩子走累了他會抱著他、為女生拍照。他說他想念家鄉的臘肉,「豬肉醃好,用煙熏乾,可以放好幾年都不壞。」6月底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吃臘肉。
記者問他家裡還有什麼人,他說有叔叔、姑姑。「有弟弟妹妹麼?」「原來有弟弟,後來……沒了。」談起地震那一刻,楊濤說他想起來還很害怕,「當時正在下課,有同學叫我去樓上玩,我說我要去打籃球,就在他們上樓的那一刻……」,楊濤說:「如果我去了,也許我也沒了。」看得出來﹐他很避諱「死」字。
打開楊濤的QQ空間,首先看到三支白色的蠟燭在夜空下靜靜地閃爍,天空上出現了這樣一行字:「願天使陪伴你,化作了天邊的流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