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大車禍中遭小巴輾爆盆骨的少女王珮,在伊利沙伯醫院搶救時因出血不止無法施手術,但醫院卻要求家屬即時繳付二萬多元購買特效止血藥。今次事件是明愛醫院門前病人失救事件的又一次翻版,所幸的是沒有死人,但公立醫院死跟程序及指引辦事的僵化文化,忘卻救急扶危的官僚習氣,卻如出一轍。醫管局應檢討和改善僵化官僚文化,牢牢樹立救人優先、救命第一的宗旨,否則,醫管局在甲型流感抗疫戰中建立的良好形象,又可能打回原形。
有關注醫療政策團體批評,本港醫療制度一向令人引以為傲的,是先救人、不講錢,今次先付錢買藥才可救人事件是一次大倒退。
院方要求家屬購買的藥物,主要用於嚴重出血或手術後出血不止。這種藥是治療血友病的常規藥,若是血友病患者求醫,醫管局會負責藥費,但對其他患者則屬非常規藥。按照目前醫管局的政策和程序,前線醫生若遇病者要使用非常規藥物,要先取得顧問或高級醫生批准,此舉令醫生用藥自由度被削,醫護人員只有按本子辦事要求家屬先付錢。但車禍傷者遭小巴輾過右大腿至右肩,右盆骨被壓爆內出血不止,在此情況下,救死扶傷的宗旨高於任何政策和程序。事件再次暴露了醫管局的僵化官僚文化。醫管局應允許前線醫生在救治緊急病人和傷者時有一定自由度,原則上要先用藥救人。
今次事件,如果家屬拿不出二萬多元買藥錢,醫院是否見死不救?雖然當局已將款項退還,並表示將來要讓所有醫院有一致的做法。不過醫管局的用藥政策值得全面檢討。醫管局自2005年7月起推行藥物名冊,名冊包括超過1300種藥物,一些緊急搶救藥品列為自費藥,結果導致一些緊急患者和傷者延誤救治和搶救機會。醫管局近年減省成本沒有錯,但不能因減省成本而放棄救死扶傷的崇高宗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