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圖片
■平潭20年來向台灣輸送漁工6萬多人次。圖為休假漁工搭小船擺渡到台灣漁船上,開始又一年的打工生活。
作為對台海防重鎮,平潭島上究竟還有多少神秘地帶?恐怕很難找到答案。在通往牛寨山的盤山公路兩側,依然能看到粉刷迷彩的拱形石墩。當地人說,平潭大部分山體都是空的,戰備時被挖成糧庫和隧道。然而,正是這些台海關係緊張局面下的產物,多年後讓平潭人拿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常年備戰 積累鑿洞經驗
上世紀70年代,響應「深挖洞、廣積糧」的號召,平潭駐島軍隊和當地民眾一起修建了大量地下糧庫和軍事設施。有資料顯示,戰備期間,平潭島修築公路35公里,戰壕4.4公里,運送各類物資480多噸。可想而知,平潭人在隧道工程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改革開放後,平潭人憑藉與岩石、土壤、流沙打交道的本事,承建了全國多項重大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平潭各公司每年承接工程量約佔大陸隧道工程總量的75%,京九鐵路、青藏鐵路9成以上的隧道由平潭人參與建設。
平潭施工隊總結出「混凝土防滲漏法」等獨門絕活,產業鏈也日漸豐富。在最早涉足隧道工程的平原鎮,不到春節,鎮裡幾乎看不到男性青壯年,他們都在全國各地開鑿隧道。
閩台通海隧 可行性漸高
時下,受益於大陸4萬億擴內需政策,平潭的隧道產業不僅未受金融危機影響,施工隊還順勢將多個省份的基建項目收入囊中。隨着平潭至新竹的海峽隧道工程可行性日漸提高,當地隧道老闆開玩笑說:「以後就在自己家門口發財。等隧道打通了,爭取做跨海第一人,不是游過去,是走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