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布克獎六強名單的啟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9-25]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一份偏頗的文壇成績表

文:黃納禧 圖:網上圖片

 一年一度的布克獎(Booker Prize)將於10月6日揭曉,新科得獎者還未誕生,一份重量級的六強名單已足夠引發許多的故事與論爭──柯慈(J.M. Coetzee)能否表演帽子戲法,第三次獲獎;拜雅特(A.S. Byatt)嘲諷希拉里曼泰爾(Hilary Mantel)選材不當;在名單公布後希拉里出奇地得到坊間近百分之九十五支持率等,都為今年文學獎增添了不少話題。

 9月18日《衛報》一篇頗具啟發性的報道,「作家金.斯坦利.羅賓遜(Kim Sranley Robinson)指責布克評委冷對科幻小說」,文章直指布克獎評審眼光膚淺,隨波逐流,可說是在一連串的花邊新聞之中,對文學獎的體制及取向作出了較深入的觀察。

「獲獎體」存在之可能

 布克獎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每年精挑評委人員進行評審,務求選出當年最出色的小說。不過,近年已有不少人質疑布克獎有「趨勢」可循,如短名單中愈來愈多非歐裔作家的名字,而2006年及2008年兩屆殊榮更先後由印裔作家姬蘭.德賽(Kiran Desai,憑藉作品《失落的傳承》成為布克史上最年輕的得獎者)和阿拉文德阿迪加(Aravind Adiga,他也是記錄中銷售速度最快而銷量最高的布克獎得主,其作品為《白虎》),背後的政治性十分明顯。

 老實說,哪個文學獎由哪個國籍、有哪種背景的人得獎終究不太重要,因為理智與經驗告訴我們,所謂「獎項」,若理論點說,不過是一場話語的角力。記得有本地學者曾撰文分析一種「獲獎體」存在的可能性,其意旨牽涉一時一地市場對寫作題材的需求如何主導評審的決策;本地的文學獎在規模上跟布克獎無可比擬,卻依然難免產生出相當明顯的偏頗(此處想說的最接近英語中的「bias」)問題。因此獎項最終花落誰家並不太重要,反而更令人關心的是:從一個甚具規模、代表性的文學獎中,這種可見的「偏向」是否足以反映出該地出版風潮?而若果「獲獎體」確實存在,是否意味著作家只要對號入座,便有機會通過一種形式化寫作名利雙收?

控訴歷史小說橫行

 羅賓遜的文章原刊登於第2726期的《新科學人》雜誌(New Scientist)中,雜誌主要包涵各個領域最新的科學新聞、創意以及研究發現,有關文學的篇章則比較罕見。 羅賓遜原文為「科幻小說:現在的故事」,題目中的「現在」(now),根據羅賓遜的解釋,是相對英國現時最流行、在文學獎名單中普遍佔有最多席位的「歷史小說」(Historical Novels)而言,對其「只寫過去,不能反映現在」的一種諷刺。

 羅賓遜以今年的六強名單為例,說明歷史小說在布克獎中橫行無道:尤其現時擁有最高支持率,曼泰爾的作品《Wolf Hall》將故事背景設置於16世紀的英國,重塑托馬斯.克倫威爾(Thomas Cromwell)的冒升以及他後來跟亨利八世倒戈的傳奇生平,故事滲入了極多的真實事件;莎拉華特(Sarah Waters)的《The Little Stranger》也與戰後的沃里克郡(Warwickshire)的生活狀況相關;而原先不被看好能入圍六強的西蒙馬維爾(Simon Mawer),他的作品《The Glass Room》 同樣是一部取材捷克斯拉夫(Czechoslovakia,1993年才分裂成捷克共和國與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國族問題的歷史小說。

 他甚至認為,「他們(歷史小說作家)不過走入一條現代主義者的窄路。一本再好的歷史小說,若要說一次大戰的故事,都不會再比福特《行進的目的》寫得好;何況這一系列的歷史小說都不能像科幻小說般告訴世人現在的境況。」

以吳爾芙作例子

 羅賓遜不滿布克獎左右英國文壇,將先鋒、題材較偏門的作品,全摒除在挑選入圍作品的潛規則中;他續提出吳爾芙(Virginia Woolf)當年與科幻小說大家奧拉夫.斯蒂伯頓(Olaf Stapledon)的書信往還,大讚吳爾芙對文藝創作持兼容態度,值得後世借鑒。

 吳爾芙在信中多番感謝斯蒂伯頓讓她先睹為快新書;她又讚揚斯蒂伯頓的寫作功力,透露許多自己曾想寫卻未能準確表達出來的想法,斯蒂伯頓都能一一寫進小說當中,並且妙筆生花,將抽象的想法躍然紙上。

 羅賓遜借此信件,並對吳爾芙後期的創作加以分析,指出她最後的幾本作品,如《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及另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一方面繼續採用她熟練的歷史書寫方式,但另一方面卻以斯蒂伯頓式的想像力收束,合歷史小說與科幻小說之好,展示出毫不被偏見影響的大將之風。

科幻小說佳品 無得獎機會

 經過幾番論證,羅賓遜再次執起近年布克獎的成績表,認為在近10年的布克獎中,至少有3至4屆應該落入科幻小說作家之手,如2005年吉歐弗瑞曼(Geoff Ryman)的《空氣》(Air)、2007年格烈芙鍾絲(gwyneth jones)的《命》(Life),以及今年亞當羅拔絲(Adam Roberts)的《Yellow Blue Tibia》,都應該獲得布克獎榮譽。

 但在共有13席的長名單中,並沒有亞當羅拔絲的名字;在13本中,更沒有一本是科幻小說。

出版商口味 與評判無關

 今年布克獎主席占姆士.洛提(James Naughtie)作出回應,指羅賓遜「可能有其觀點」,卻將「槍頭錯對評委,而不是出版商」。

 占姆士指出,文學獎得主是否有足夠代表性是一個老問題,而在他們評委的觀察中,在今年首輪的百多本參賽作品中,實在很難找出鶴立雞群的科幻小說;他甚至直言,每一本都相當單薄。

 其他的裁判亦總結他們的閱讀經驗,認為近年的科幻小說自成體系,小說家躲在自己的封閉世界中創作,並不貼合寫作潮流;他們同時比較30、40年前的情況,指出當時大眾普遍愛看科幻小說而輕歷史小說,現在處境逆轉,不過潮流更易所致而已。

 而另一更重要的原因:評委會主要從出版商提交的作品中進行挑選,出版商雖有提交出不同題材的小說─如驚慄小說、偵探小說,也包括科幻小說─但其中較有水準的一本,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的《The Year of the Flood》都沒有得到評委的垂青而入選最後名單之中,更莫說其他較差劣的科幻小說。

獨沽一味 非人人所愛

 歷史小說席捲全球是不爭的事實。在狹義的解釋中,歷史小說中必須包含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真實的事件中加入虛構性人物,從而對歷史有新的想像;但現時對歷史小說的詮釋再不那麼嚴謹,有加入歷史事件元素的都幾乎可跟歷史小說扯上關係,如丹布朗的作品雖有被人詬病亂用歷史、宗教事實,但其成功處亦在於化實入虛,受讀者熱烈追捧,反面肯定了其「偽/歷史小說」的可讀性。

 小說推出而吸引到一批固定的讀者群,此後出版商又加碼發行同類書籍,歷史小說接踵而至,甚至一本又一本進入到競逐獎項的殿堂,加上文學獎的宣傳之效,閱讀風潮有機地形成;最終出版主導了文學獎的結果,又是人不欲見卻可預知的結果。

 不過,雖說良禽擇木而棲,也並不代表人人皆想飛上歷史小說的枝頭,如堅持小說便是小說,「現實與小說結合會影響常人生活與私隱」的拜雅特,便直斥歷史小說對真實人生帶來的傷害;她甚至提出,那些將傳記、新聞、自傳融入小說的舉動,不只一次引起自覺受影射的人傷害自己。

 拜雅特堅持虛構小說,或未能為她再次帶來獎項,但也帶出一清楚訊息:即使存在一種可以換來獎項的寫作形式,寫作行為依然是自由的;而在歷史小說的大潮流下,於我們最大影響的,可能是不久後字典將加入「Histo-tainment」(歷史作娛樂)和「Faction-creep」(現實滲透/虛實不分)二字─兩種頗使得現代人稱心如意的宇宙觀。

相關新聞
布克獎六強名單的啟示 (圖)
額外一問:傳記小說何以入選? (圖)
手寫板:代玉與 Cherry (圖)
CHERRY YUI
〈子夜讀信〉洛夫
札記:詩本身即是美德
短載:日記裡的男人
試筆:檸檬茶 (圖)
詩意偶拾:換鞋記
詩意偶拾:妙詩頌瓊
文化搞作
稿例
百家廊•中國古代的字書 (圖)
翠袖乾坤•誰了解這民族 
一網打盡•亂穿衣
琴台客聚•情迷菲洛蒙
生活語絲•說選美
扶林晚風•今夜神州星光燦爛
寫我遊情•伊朗的珠寶博物館
小型賽車世錦賽(CIK-FIA)首戰亞洲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